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本站搜索:

蛟龙号再次入海挑战7000米极限

2012-06-03 08:33:00     作者: 周文超 郭淼    来源: 中国广播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蛟龙号 载人潜水器 入海 蛟龙 马里亚纳海沟
[提要]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古语说,“涉浅水者见鱼虾,入深水者见蛟龙”。蛟龙号以及母船 “向阳红09”科考船预计6月10日左右抵达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南部海域试验区,6月底完成7000米级海试,预计7月中旬返回青岛。

"蛟龙号"将出征马里亚纳海沟(资料图片)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古语说,“涉浅水者见鱼虾,入深水者见蛟龙”。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着探寻深海奥秘的梦想。如今,这个梦想正在通过“蛟龙号”载人深潜器一步步照进现实。

  从最初的1000米到后来3000米,再到去年8月的5000米,今天,已经休养生息了将近一年的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将再次蛟龙入海,挑战7000米的深海极限。这条“蛟龙”身上有哪些宝贝?这次冲击7000米深度意味着什么呢?

  明天蛟龙号将随它的母船远洋科学考察船“向阳红09”从江苏江阴起航,6月10日左右抵达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南部海域试验区,向载人深潜7000米级海试发起冲击。

  中国科技部2002年将“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制列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也就是863计划重大专项。谈到这次7000米海试,“蛟龙号”副总设计师崔维成说,蛟龙号既是我国整体制造工艺能力的体现,同时也是国际深海技术的集成。

  崔维成:蛟龙号百分之四十的设备是国际上著名的设备公司帮我们研制的。百分之六十是我们国内研制的。国产化达到了百分之六十。最核心的载人舱的制造,是一种国家整体制造工艺的能力。俄罗斯用手工焊的方法帮我们做了蛟龙号的载人舱,“蛟龙号”的技术成就是国际深海界共同努力的结果。

  即将到来的7000米海试,已经接近于“蛟龙号”设计最大的深度,技术上将面临三大挑战。

  崔维成:它的密封性能会不会有渗漏,插头插得到位不到位,在高压下不同的变形,里面会有进水,引起短路。也有可能到7000米暴露出来这种故障的概率。第三个潜水器上有很多充油的设备、液压系统,油在这个高压低温下它的性能如何,通过海试证明我们有没有掌握这个技术,有问题在海里要解决。

  蛟龙号以及母船 “向阳红09”科考船预计6月10日左右抵达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南部海域试验区,6月底完成7000米级海试,预计7月中旬返回青岛。崔维成,7000米海试并不能一蹴而就,之前需要通过3到5次的5000米和6000米的下潜准备。

  崔维成:第一次海试的目标是5000米。备了二到四次完成6000米,第三次五次再去冲7000米,第一个7000米冲成功了,把故障修了之后,再去冲一次,完成两次到达7000米。科技成立了现场验收专家组,核实确认才能算。

  “蛟龙号”试航员团队由8个人组成,其中有3个人具有主驾驶能力,另外5人为专业人员,分管声学、控制等不同系统。每次下潜3人。海试以测试潜水器功能为主,“蛟龙号”作为科学作业平台也将在海底进行采样。

  崔维成:到了海底以后,我们也操作我们的机械手,取一点水样,海底样本,如果看到生物,取一些生物样本,作业工具,采样篮,存放箱也准备了一些。也会带下去,条件成熟取一些东西上来供科学家研究。

  中国是继美、法、俄、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掌握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日本目前载人深潜纪录为6500米。而这次蛟龙号如果7000米海试成功,在科学作业类的载人潜水器里边,是国际上最大的下潜深度。而未来,蛟龙号主要将用于海洋资源开发利用。

  崔维成:蛟龙号两大用途,一个是寻找海洋资源,海洋有丰富资源,资源开采用什么方法?载人潜水器是很好的平台。第四海上有任何事故,救援打捞的时候,是一个很好作业的装备。

  今年3月,美国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独自乘坐潜艇“深海挑战者”号,下潜近11千米,探底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这是人类第二次探底马里亚纳海沟,卡梅隆是单枪匹马潜至这一“地球最深处”的第一人。崔维成说,如何保证下潜深度与作业能力的平衡,我们国家也可以做相应的尝试。

  崔维成:变成二个人、一个人,载人舱变小,壁厚变薄,加工容易了。卡梅隆挑战马里亚纳海沟所走的路线,他一个人,后续作业类平台难点绕开了,也可以冲到海底。有一个平衡,达到一定深度,达到一定作业能力,我们国家也可以做一些努力。(记者周文超 郭淼)

刘宇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