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08 14:51:00 我要评论
陶达嫔 来源: 南方日报北京精神是“爱国 创新 包容 厚德”,上海精神是“公正、包容、责任、诚信”广西精神是“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新争先”,三地的城市精神都有“包容”二字,偏偏为何最富这两个特点的广东精神却没有“实干”与“包容”?
昨天下午,由广州大学城、番禺区委宣传部与南方日报联合广州大学城10所高校,共同举办的“广东精神”高校宣讲会,在广州大学城华南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区举行。直接参与提炼“广东精神”的研究者、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李宗桂教授,走进高校与青年学生热议互动,详解广东精神的来龙去脉,并提议实践广东精神应该更接地气。南方日报记者就广东精神提炼、形成的来龙去脉等专访了李宗桂教授。
形式开创三字句城市精神
南方日报:广东精神经历了广泛的社会讨论,有很多方案参与了大讨论,为什么最终选择用九个字来诠释?
李宗桂:从我去年最早参与提炼广东精神研讨会到省十一次党代会开幕,整个广东精神的最终确立历时有大半年,通过报纸、网络、社会传播等多种形式吸引大众参与广东精神大讨论。
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具体的形式和方案。在表达形式上,有四字四字的,也有两句四字的,各种形式都有,其中四字四句形式的比较多。在提炼城市精神时,很多地方概括本地精神也多用四字句或两字句。
这次广东精神的提炼希望能在形式上创新,后来大家的讨论就逐渐倾向三字句形式。一方面三字句比较好记,古有《三字经》,在历史上来说就已经实现了传播效果的成功范例。另一方面,三字句独树一格、容易给人一种新颖的印象。但两字句、四字句也有自身的传播优势,因为在汉字中双音节词较多,读来朗朗上口,也有很好的表现能力。
后来,经过公开讨论、征集意见及专家、课题组讨论,最后形成了最后公布的“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
我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国内诸多城市文化发展、城市文化精神的提炼和宣传,也参与了全省多地的城市精神提炼,并在我们受省委委托撰写的《文化精神烛照下的广东——广东文化发展30年》一书中有详细描述和分析。
就我了解范围,目前国内还没有其他城市采取三字句作为城市精神的格式体例。
提炼宣传广东精神正当其时
南方日报:有不少人对广东精神表示“不是很理解”。为何以包容著称的广东,在广东精神里面却没有“包容”二字。
李宗桂:广东精神公布之后,有一些人也存在同样的困惑。他们认为广东文化精神里面很重要特点是包容、实干。但广东精神里面却没有“包容”二字。
关于这点,专家们在广东精神提炼过程中一方面考虑到避免和其他城市的精神表述在文字方面的“雷同”。另一方面,厚德意即宽厚的品德,在逻辑上已经体现了包容。同样,敏于行也是强调不能光说不做、坐而论道,而应切实实践,做实干家。因此,厚德、敏行在逻辑上包括包容与实干。
南方日报: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广东城市发展面临哪些文化困局和瓶颈?广东精神的提炼,对转型时期的广东社会事业发展带来哪些现实意义?
李宗桂:广东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连续23年经济总量全国第一,人民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大家开始比较满足,没有进一步发展的思考,也没有太多创新思路。
在这种情况下,目前,广东各个地区、地级市甚至整个广东文化发展所面临的瓶颈,我觉得根本的问题就是精神不够振奋、有所懈怠,思想不够解放,逐渐出现固步自封的状况。如果没有振奋起来,或者目标定得不够高远,就容易出现慢慢萎缩、停滞不前。
因此,今天更应该进一步弘扬广东时代文化精神——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对内进一步加深改革,对外进一步扩大开放,振奋精神,转变增长方式,建设幸福广东,在新的基础上向更高的平台前进。从这个意义来讲,新时期广东精神的提炼和宣传正当其时,非常必要。
这种精神对现实发展来说有多重深远意义。首先有了这种精神思想和价值理念,各地就能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回顾过去,总结经验,寻找差距,纠偏补弊,从而更好地前进。
对于先发展起来的地区,他们在更宏观视野下可以找到更好的发展路径;发展不足的地区,则通过比较可以找到自己的差距,向先进地区学习。最重要的更在于广东精神的提炼使得在精神领域促成了全省共同的价值认识和理念,从而推进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这有利于广东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
践行广东精神应“接地气”
南方日报:目前高校学生大多是90后一代,在您看来,应该怎样推进广东精神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及对他们的影响?
李宗桂:广东精神要在青年学生群体中推广与实践,首先要和青年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和大学生的理想价值追求联系起来,以他们喜欢的方式融入大学校园里面去。这方面要求政府、社会传播平台要创新多种方式,让广东精神更好地在大学校园里生根、开花、结果。
而作为大学生本身,也应该主动积极地学习、掌握、实践广东精神,要融进广东社会大发展,融入主流文化,成为广东文化强省建设的生力军,这样才能够发挥学生自己的聪明才智,并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也是对当代青年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考验和锻炼。
另外,在传播形式上,要尽量以生动、活泼的面孔出现,要结合各种不同校园文化的活动,借助校园学生社团等力量,在实践中逐步完善。
南方日报:文化、精神的引领并非一朝一夕能影响,在推动广东精神传播过程中,怎样才能够让城市文化真正烙入百姓生活和城市生产?
李宗桂:践行广东精神应该更多的接地气,要推进广东精神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走向大众。首先,方式上不要将这种文化符号过于意识形态化,更不要用行政命令的方式灌输。应该要以文化人,以文感人的方式,发挥文化的教化作用去引导群众参加进来。更主要是要让群众认同并发自内心“我愿意去做”。
另外,在形式上要推进生活化,大众化。怎样不让文化的推广和引领“冷”下来?需要讲究形式上的艺术,让大家在生产、生活中自觉认识到需要这种价值支撑,让大家感觉确实需要厚德、诚信、敏行,否则就很难接地气。
在具体推进广东精神如何更接地气方面,可以考虑到广东不同的民系构成,及其受众接受心理,在传播过程中采取相应的针对性方式,让他们去理解、传播、接受。
南方日报记者 陶达嫔 通讯员 吴冠阳 实习生 朱子煜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