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本站搜索:

中国贫困人口减半 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2012-06-24 07:56:00     作者:    来源: 中国新闻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贫困人口 千年发展目标 减贫 发展经济 发展环境
[提要] 杜鹰提到,中国在实践中不断推进扶贫开发的理论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愿意继续加强减贫领域国际合作,加强合作、共享经验,共谋发展,共同实现可持续减贫。

  中新网6月21日电 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消息,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日前出席中国减贫专题边会致辞时强调,中国是第一个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使贫困人口比例减半的国家,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当地时间6月18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中国筹委会代表团团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杜鹰出席由国务院扶贫办和巴西社会发展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德国发展机构共同在“中国角”举办的中国减贫专题边会并致辞。

  杜鹰称,按照中国政府1992年的扶贫标准,到2010年,贫困人口已稳定减少到1000万以下;如果参考世界银行每人每天消费1美元的标准,1990—2008年,贫困人口从5亿减少到1亿。同时,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不断进步,贫困人口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显著提高。

  杜鹰提到,中国在实践中不断推进扶贫开发的理论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

  ——中国坚持政府主导推动减贫事业。

  在扶贫工作每个重要历史关头,都召开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作出全面部署。国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时,把扶贫开发作为重要内容,放在突出位置,并先后制定了三个国家中长期减贫规划。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扶贫投入和工作力度,建立健全从中央到地方的扶贫工作领导机构,实行分级负责的扶贫工作责任制。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事业。

  ——中国坚持发展经济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20年来,中国成功战胜各种风险和挑战,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不仅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使千百万农民通过转移就业增加了收入、解决了温饱问题,还为增加扶贫投入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国坚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贫困地区发展。

  中国从世纪之交开始,启动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大开发十几年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40%以上都投入到了西部地区,开工建设了一大批基础设施。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以及能改善民生的社会事业有力地促进了西部地区的发展,形成了“以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以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良性互动新格局”。中国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开放式扶贫相结合,以最低保障兜底,以开放式扶贫谋发展。

  中国坚持扶贫式开发方针,激发贫困地区内生动力。通过整村推进、小额信贷等方式,改善基本生产条件,提高贫困人口自我组织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在部分地方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从根本上改变生存和发展环境。通过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发展贫困地区特色主导产业,调整结构,增加收入。

  中国坚持开展减贫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国际组织及有关国家、民间组织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减贫项目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减贫事业,致力于构建国际减贫交流合作平台,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共享减贫经验,共同发展进步。

  杜鹰强调,尽管中国在缓解和消除贫困、促进可持续发展做出巨大努力,取得显著成效。但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水平还不高,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还相当突出,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扶贫对象规模仍然很大,返贫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发展相对滞后,扶贫开发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2011年,中国政府制定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面向未来十年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明确将消除贫困和改善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国家大幅度提高扶贫标准,让扶贫政策惠及更多的低收入人口;国家划定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在扶贫开发的新阶段,中国将统筹协调各方面资源,加大支持力度,为彻底改变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面貌而做出新的努力。

  杜鹰最后指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的召开,为各国回顾20年来在消除贫困方面取得的成效,进一步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愿意继续加强减贫领域国际合作,加强合作、共享经验,共谋发展,共同实现可持续减贫。

余梁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