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本站搜索:

中国建筑师设计校园被指难看 新生曾找不到门

2012-06-28 07:16:00     作者: 张玉梅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王澍;建筑师;普利兹克奖;1983年;加强动手能力;校园设计
[提要] 这是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新校园,正是这所“特别”的建筑,使它的设计者王澍,夺得国际建筑界的最高奖普利兹克奖,他是中国第一位获得该奖的建筑师。面对当下中国城市大规模拆迁重建,王澍有意识地循环利用建筑材料,有效地控制造价并实践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别用风格总结我,那意味着创造力的枯竭和艺术生命的终结。”王澍说。

苏州文正学院图书馆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新校区二期工程

宁波五散房

  这样的校园,在中国很特别;这样的建筑,在世界上很罕见。

  像座迷宫,没有大门,也找不到出口,初来乍到的人会迷惑。

  骑山地车,沿着回廊,居然可以一直冲到楼顶观光。

  山行水转,农田、树林、溪流和鱼塘在校园景观之中很自如地起伏舒展。

  从各地拆房现场收集来的700多万块不同年代的旧砖弃瓦,穿插在屋顶与墙面,一股沧桑的历史感扑面而来。

  这是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新校园,正是这所“特别”的建筑,使它的设计者王澍,夺得国际建筑界的最高奖普利兹克奖,他是中国第一位获得该奖的建筑师。鼎鼎大名的华裔建筑师贝聿铭1983年曾获此殊荣。

  有争议的建筑

  “不可思议!”不少建筑界人士听到这个消息感到震惊。

  普利兹克奖授奖辞称:“王澍在为我们打开全新视野的同时,又引起了场景与回忆之间的共鸣。他的建筑独具匠心,能够唤起往昔,却又不直接使用历史的元素。”

  其实,王澍这个获奖建筑在国内并没有拿到什么奖项,而且颇受争议。一期建成伊始,有专业建筑师说,如果想看杭州最难看的建筑,去美院象山校区吧。

  有参观者评价,这个校园像修道院。

  王澍:“学生安静地在大学里学习,本来就是一种修行。”

  刚入校的新生找不到教室的门。

  王澍:“找不到门,不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吗?”

  有员工抱怨:这么一大片地,所有的建筑都沿着围墙建起来,中间的距离还那么小。

  王澍:“但是这样可以让中间那座象山和一大片农田都完整地保留下来。”

  也有老师不喜欢王澍设计的教室,光线偏暗。

  王澍:“为什么不到走廊上上课呢?走廊我设计得很宽。”

  “为什么不到屋檐下上课,那里有悠闲的椅子。”

  “为什么不到院子里上课呢?那里有一棵树,树下有一大片空地。”

  “甚至还可以到屋顶上课啊,那里阳光灿烂。”

  王澍的建筑语言是充满诗意的,但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去体悟。

  王澍的作品并不多,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运用了中国传统造园术的精髓。由山走到水,四个散落的小房子和主体建筑相比,尺度悬殊,但在这里,水中那座亭子般的房子,是图书馆的“诗歌与哲学”阅览室。王澍想表达的是一个中国文人看待世界的“观点”。

  宁波博物馆采用的是新乡土主义风格,除了建筑材料大量使用回收的旧砖瓦以外,还运用了毛竹等本土元素,体现了环保、节能的理念。

  他唯一的商业作品,是杭州的“钱江时代”,抽屉式的格局,居民可以在阳台上种一棵树,这是王澍独具匠心的设计。开发商花了两年时间才下定决心:“我也理想主义一回。”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王澍的建筑是不合时宜的:非标准化、没有速度、不追求效益。

  面对当下中国城市大规模拆迁重建,王澍有意识地循环利用建筑材料,有效地控制造价并实践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数百万块不同拆迁现场捡回来的砖块重新聚合在一起的建筑物,它最重要的意义是提示人们去思考“我们是不是拆得太快了,是不是只顾拆除而忘了它们是怎么建造起来的”,“我们是不是要想一下怎么合理利用这些工艺,发挥它在建筑学上的价值。因此,争议我不在乎。”

  曾以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而饱受争议的贝聿铭曾说:“批评是需要历史、需要时间的,要过几十年再看。今天做了,明天就说不好,这样的评价我觉得没有价值。”

  如今,王澍说:“好的建筑就像植物长在上面,自然而充满生命力,有的建筑照片上好看,实地看会失望,有的建筑照片上看平淡无奇,实地看会很震撼,我的建筑应属于后者。”

  有意思的课堂

  “因为在美院,所以才会有这样的建筑。”王澍庆幸自己的选择。

  一个大学把自己的校园设计委托给自己的教师,不多。王澍形容这是一颗难扛的雷。象山,成了他建筑理念的实验场。在这片山水田园中,有别于传统江南园林的小巧精致,王澍尝试着建造了大体量、大尺寸的建筑,那种空间张力、雄浑气势,颇有北宋山水画的意境。

  十多年的美院教学背景,使他的建筑语言也充满了艺术气息。

  一位画家这样评价,象山校园建筑的线条拉得这么长,很像沈周的用笔。也许是在美院,人们习惯从艺术的角度来审视建筑。

  在收集大量被弃的建筑材料的同时,王澍在浙江的乡村到处搜罗传统建筑技艺和匠人,使得一些濒临失传、遗忘已久的匠艺绝活又被唤醒,存活下来。正是这些传统手工艺的介入,使得象山校园成了世界上最昂贵的建筑。

  从校园施工的那一天开始,王澍就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建筑工人。“这工地上有很多做法出自施工管理人员和工匠的智慧。这种以民间手工建造和材料为基准的做法,激发了工匠们的热情,”王澍说,“工人们后来用旧材料自己设计建造了咖啡馆,效果也相当好。”

  王澍的这些作品,这些探索,被一些建筑师评价为“建筑手工艺品”。

  王澍饱含热情地创作这些实验建筑的同时,他建立的教学体系也是前所未有。王澍毕业后来中国美术学院任教,“我希望呼吸更自由的空气,想在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中办一个不同的教育”。美院的建筑学院没有使用标准教科书,王澍自己编的教学大纲受到业内质疑。

  有人去探视王澍的课堂,发现基础教学以木工课为主,接着是石头、砖头、砌筑等课程。不懂建造的基本工艺,建筑师的设计很可能只是纸上谈兵,王澍鼓励学生们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成为建筑师之前先学做一个基本的匠人。

  建筑学院的学生们要读《老子》《论语》《中庸》,而且必须练习书法。

  王国维是王澍极为欣赏的学术大家。王国维在他的美学著作中,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提出了“造境”与“写境”之说,“有境者亦有情”,王国维注重体验,讲究主客观的交流,他以“诗境贵在不隔”强调人境交融,与物同化。王澍的创作与教学体现着这种“人与境不隔”相谐相融的美学理念,他要求学生们去观察居民的生活方式,几点起床、买菜、做饭等,让学生明白建筑会影响人的生活起居,无论是造房子给人住还是干别的,都应该扎根于真实的生活之中。

魏鹏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