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本站搜索:

报告显示国企捐赠不到民企一半 多流向发达地区

2012-06-29 07:40:00     作者: 魏铭言    来源: 中新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郭美美;国企;民企;免费午餐;新媒体;2011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
[提要] 经历“郭美美事件”引发的慈善问责风暴,2011年我国社会捐赠总量约为845亿元,较上一年下降近两成。民政部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促进司副司长徐建中说,“慈善问责风暴”确实对社会捐赠热情有所冲击,但也促进社会捐赠意识更趋理性。

  经历“郭美美事件”引发的慈善问责风暴,2011年我国社会捐赠总量约为845亿元,较上一年下降近两成。

  去年人均捐款62.7元

  昨天,民政部主管的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发布《2011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核心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的款物捐赠总额约为845亿元,占同年我国GDP比例为0.18%;人均捐款62.7元,占同年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0.33%。同年,美国人均捐赠为962.6美元,相当于中国人均捐赠的97倍。

  较2010年,我国GDP增长约9.1%,但社会捐赠总量下降18.1%。

  三原因导致捐赠下降

  报告分析称,导致社会捐赠量下降的原因众多,主要有三: 首因,2011年我国未发生特别重大自然灾难。与西南旱灾、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接连发生的2010年相比,去年,全国救灾捐赠量从252亿降至52亿,减量高达200亿元,甚至超过社会捐赠总量的降幅。 同时,“郭美美”系列事件引发的慈善透明度问责风暴,蔓延半年有余,对公众捐赠热情确实产生了负面消极影响。 此外,2011年国内外经济形势不是很乐观,也影响了企业的捐赠热情。

  民政部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促进司副司长徐建中说,“慈善问责风暴”确实对社会捐赠热情有所冲击,但也促进社会捐赠意识更趋理性。

  统一平台检索募捐信息

  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局长孙伟林昨天还宣布,中国基金会网正式开通运行。 该网完全建成后,我国基金会将有统一的募捐信息发布平台和统一劝募平台。公众用户可在线检索基金会募捐信息;捐赠人可以在网站上寻找合适的捐赠项目;需要寻求帮助者,也可以在该网站发布求助信息。

  - 焦点

  Q 社会组织谁受捐下降最多?

  A 受“郭美美”影响的红会系统。

  红会系统获捐降六成

  报告显示,去年,社会组织获得超过六成的全国捐赠。不过,各类社会组织接收的社会捐赠量,均有下降。其中,降幅最大的,是去年处于“郭美美”事件漩涡的红十字会系统。去年,我国各级红十字会接收款物合计28.67亿元,与2010年相比,减少38.62亿元,降幅高达57.39%。

  我国社会捐赠总量减少额的1/5,源于红十字会系统的获捐量减少。

  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副主任刘佑平分析说,红十字会募捐方向以救灾为主,去年获捐量骤减,也与无特大灾难,救灾募款少有直接关系。从近五年红会系统的募捐收入统计看,除2008年和2010年外,2011年的募捐收入比之2006、2007和2009年,仍有增长趋势。

  但刘佑平亦指出,“郭美美”等一系列慈善事件经媒体广泛传播,由此引发社会对慈善透明度的问责风暴,确实削减了社会各界的日常捐赠热情,一些受质疑较多的公益组织,接收捐赠收入也明显减少。

  Q 谁是接收捐赠主体?

  A 不是政府是社会组织。

  政府正淡出劝募市场

  很长时间以来,社会上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慈善资源是在向政府倒流;慈善资源被垄断。

  此次报告显示,2011年,各级民政部门接收捐赠款物合计111.12亿元,与2010年相比,下降42.19%;除民政部门外的其他党政机关、人民团体2011年的获捐额总计71.08亿元,比2010年下降约三成。

  与之相对比,去年845亿元的社会捐赠总量中,68%都流向社会组织。

  刘佑平介绍,在18.1%的社会捐赠量负增长中,依据份额大小,首先是民政系统和其他政府部门的大幅减少,其次是红十字会系统,再次是其他社会组织。可见,2011年我国社会捐赠进一步流向社会组织,政府正在逐步淡出慈善劝募市场。徐建中说,社会捐赠流向更加合理,也从一个侧面表明我国公益慈善事业逐步走向成熟、规范。

  - 亮点

  大额捐赠频现成常态

  2011年度超过亿元的大额捐赠有40笔(包括个人和企业捐赠)。个人方面,曹德旺捐赠36.38亿元、黄怒波承诺捐赠9亿元、许家印捐赠5.08亿元等;企业方面,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捐赠7.34亿元、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捐赠6.99亿元、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捐赠4.62亿元、广东珠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捐赠3亿元等。报告认为,大额捐赠频繁出现,已成为中国慈善界的常态。

魏鹏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