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本站搜索:

词典拒收剩女被指人文关怀 反对者称应秉持规范

2012-07-16 06:57:00     作者: 温国鹏    来源: 北京晨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剩女 现代汉语词典 剩男 收录 single
[提要] 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收录了许多大家经常使用的时髦词汇,像“给力”、“雷人”、“宅男”、“宅女”等等,其中不少都来自于网络。然而记者观察发现,也并不是所有的网络热词都被收进了词典,如,与“宅男”、“宅女”的使用频率相类似的“剩男”、“剩女”就被拒收。

词典拒收剩女体现人文关怀?

  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收录了许多大家经常使用的时髦词汇,像“给力”、“雷人”、“宅男”、“宅女”等等,其中不少都来自于网络。然而记者观察发现,也并不是所有的网络热词都被收进了词典,如,与“宅男”、“宅女”的使用频率相类似的“剩男”、“剩女”就被拒收。专家解释说,“剩男”、“剩女”从某种角度说是不够尊重人的。(7月15日央视)

  反对

  收录新词该秉笔直书

  央视援引专家的观点解释说,新版《现代汉语词典》收词主要考虑从四个方面来加以考虑:词语的通用性原则、生命力、价值观和社会效果。因为考虑了生命力,“被小康”“被代表”中的“被”这个词被收录了;而因为考虑了价值观,“剩男”和“剩女”被拒收。

  这实在令人颇感困惑:词典收词考虑词语的通用性原则和生命力是应该的,但价值观和社会效果的考虑便值得商榷无论如何,像“剩男”“剩女”等有着广泛通用性和持久生命力的新词将之拒收,是不是显得太过傲慢?

  词典首先是一部工具书,它本身不应该具有社会价值导向意义,它的规范性应该体现在对词语的规范、科学和严谨的解释上,它收录词汇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在学习和工作生活中便于查阅词汇的意义和内涵,无论某个词语有着怎样褒义还是贬义的意义,只要它是客观存在的词语,只要它被广泛通用着,那就该收录进来,而不应该考虑这个词会有什么不良的含义。换句话说,词典收词不应该考虑是否尊重某个群体,而应该尊重的是词语使用的现实。这才是词典收词所应该秉持的规范性和严谨性。

  如果认为收录“剩男”、“剩女”不够尊重人,那么,此前以及此修订仍旧保留的那些贬义词,从某种角度上说也属于不够尊重人的,或者社会效果也不够好,是不是也不该收录?譬如“女流”这个词,就含有不尊重女性的意味,为什么还要保留?

  事实上,词典收词颇有些类似于史家写史。众所周知,无论历史和历史人物是如何地不堪,只要有影响,史家就该秉笔直书;而词典收录新词更该如此。如果真的想表达或者想区别对某些词语的价值观认识和社会效果,那就不妨在解释的时候略加解释一下,如第五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就这样解释“女流”:妇女(含轻蔑意):~之辈。同样,为什么不可以同这样的方式来收录和解释“剩男”、“剩女”呢?

  李先梓

  真正的坚守是先占领

  我不否认词典在告诉人词意的同时,也负有“导向”责任。而具体到“剩男剩女”来说,其实无所谓歧视和不尊重人。“剩男”“剩女”现在约定俗成的意义就是“大龄的单身男子”“大龄的单身女子”。

  说“剩男剩女”有歧视不尊重人的,恐怕是对“剩”的望文生义,就好像是说“剩下”“剩余”那样无礼。细究起来,这个词的造成还是有点意思的。“剩”其实是英语“Single”的谐音,而“Single”在英语中就是“单身”的意思。那么,“单身男人”就是“剩男”,“单身女人”就是“剩女”了。而在汉语中,“剩”又有剩下的含义,大龄单身男女尚未婚嫁,就像是那么多同龄人当中剩下的那部分。于是,“Single”与“剩”就合二为一,“剩男剩女”的内涵也就约定俗成开来了。

  对于这样的热词拒收,那么,请问,当人们特别是中小学生们在阅读或阅览时,如果看到“剩男剩女”这样的词,这些青少年该到哪里去获得其意义呢?央视新闻在报道时,有专家说《现代汉语词典》是给读者提供答案的,那么,如果从这里找不到答案,这些急需引导的青少年该怎么办?

  有媒体在报道时称,拒收“剩男剩女”是“不忘坚守”。我倒是认为,“坚守”首要的是要做到“占领”。而作为提供答案的权威性词典,首先是要占领这块阵地,而都把它们抛弃了、拒收了,那就是拱手让人。连“占领”都没做到,还谈什么“坚守”呢?这样的所谓“坚守”,其实是“放弃”。

  再者,不提倡的东西,或者带有歧视性的东西,在某些词语中是的确存在的,而对于歧视性的不尊重人的词语,应该是逐步废弃之,而词典也该承担重要职责。而要承担职责,首要的还是要将其整理出来,有的还要给予一定的解释,在解释中注明消极性与歧视性,由此引导读者去认识它,并逐步抛弃它。

  无论如何,采取回避的态度是消极的,拒收算不得“坚守”,真正的“坚守”是先“占领”!

  孙正龙

  赞成

  拒录是因尊重宽容

  在理论模型中,高层次的女性和低层次的男性都面临着择偶困境,容易成为“剩男剩女”。

  然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时会发现理论的局限性。“大连相亲哥”徐昌盛8年半时间相亲268次,是因为自身条件太差?拥有高等教育背景,在外企工作,形象阳光,怎么说都不可能被“剩下”。反观相亲节目的女嘉宾,也大都工作出色,形象出众。那么,是哪些原因造就了“剩男剩女”呢?

  不论是笃信完美主义的爱情观,还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婚恋阴影,抑或是将婚姻作为向社会流动的阶梯的“待价而沽”,在利益多元时代,价值观念的碰撞在所难免。想剩也好,被剩也罢,社会现象的背后总能让我们看到一些耐人寻味的东西。伴随着社会流动的加速以及家庭功能的分化,中国历来强调的“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传统观念也开启了破冰之旅,多元化的生活方式都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剩男剩女”现象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象,既说明了人们具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也反映了社会心态渐趋成熟和包容。

  只不过,“剩男剩女”的背后,来自外在的结构性压力依然存在,个体的焦虑情绪依旧无法衡量。对于一些渴求摆脱“剩男剩女”的人们来说,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苛责;多一份尊重,少一个标签;多一份同理之心,少一份歧视偏见,这或许是新版《现代汉语词典》将“剩男剩女”拒之门外的用意所在。

  也许有人会说,词典的要义在于客观地记录公众使用频率高的词汇,“剩男剩女”理当收录。这个问题其实很好回答,《现代汉语词典》作为规范汉语词汇使用的工具书,具有一定的社会导向性,“视而不见”也好,“搁置争议”也好,当“剩男剩女”经历了时间的洗涤“盖棺定论”之后,倘若要收录,也不迟嘛。

  杨朝清

  词典不是搜狗输入法

  《现代汉语词典》是我国使用最广泛、最权威的工具书之一。现在,新版《现代汉语词典》上市,词汇量也是大大增加,从第5版的6.1万增加到了现在的6.4万。这体现了《现代汉语词典》与时俱进的特点,更体现了一本工具书应用的文化责任意识。

  对于“剩男”、“剩女”等词语并没有收录进《现代汉语词典》一事,许多网友认为是在粉饰和掩盖社会问题,是为了营造一个虚伪的社会。而官方给出的理由“不够尊重人”似乎也很单薄牵强。对此,笔者倒有些不同的看法我们不能再求《现代汉语词典》把所有的网络用语都能收录进来,一些网络词语还需要时间的沉淀。

  《现代汉语词典》是一个答案。这个答案不能给用者提出新的问题,让用者越查越乱。《现代汉语词典》不是网络中每天必定一更新的输入法,《现代汉语词典》每增加一个新词汇,编纂方必定有深入的考量。不是所有的网络热词都能入选《现代汉语词典》。

  “剩女”、“剩男”没有收录,不妨碍我们在网络之中继续使用,也不妨碍用搜狗输入法以单拼的方式将之拼出来。如果一个词汇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即便没有收录进词典,也会在社会上和网络上拥有很大的市场。“剩女”、“剩男”如果还能在网络中风靡五六年,相信第7版《现代汉语词典》也会将之“招致麾下”。我们不妨从“剩女”、“剩男”未收录看一看《现代汉语词典》的原则性。要知道,和一些有问题网络用语尤其是“火星文”保持距离,是保护汉语文化的责任担当。

  没有新词汇的收录,汉语文化的发展就不会有进步的载体。收录那些能反映时代特点的词汇,体现了工具书本身应该有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责任意识。作为中国最受欢迎的普及性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承担起了它本身应该担起的社会责任,也承担起了对于流行文化的基本甄别责任。这不仅是《现代汉语词典》能够做到的,其他文化书籍、工具书也应该做到。

  王传涛

  陶小莫/图

  三言两语

  如果《现代汉语词典》一味追求所谓新颖和热门,未免下里巴人,更显治学不严谨。

  吴敏

  凭什么我们剩女到处被拒?

  李佳佳

  盲目收录热词的背后是文化的浮躁,是对文化生命力失去了信心所表现出的囧态。

  吴天蓝

  2002年5月《现代汉语词典》(增补本)有过一个创举,将当时出现的一系列新词汇用“粉红色”的纸张标注出来,成为美谈,那反映了汉语的博大和兼容。今天,却有些畏首畏尾了,这未免让人遗憾。

  姜伯静

  字典、词典一类的工具书,不必弄成“流行语发布平台”或“热词总汇”。

  何勇海

  工具书就是工具书,不必承担也承担不起过多的额外职能。无论你收不收,剩男剩女就在那里。

  温国鹏

马震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