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本站搜索:

中国已进入低价格时代 CPI或降至2%以内

2012-08-06 09:35:00     作者:    来源: 人民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CPI 降至2% 通货紧缩
[提要] 中国经济遇到的是停滞性通货膨胀,并非通货紧缩。目前,货币供应量仍处于超发状态,流动性依然存在,只是没有进入实体经济,通胀的隐患依然非常大。”

    CPI或降至2%以内 PPI降幅有所收窄 经济企稳动力不足

  中国经济遇到的是停滞性通货膨胀,并非通货紧缩。目前,货币供应量仍处于超发状态,流动性依然存在,只是没有进入实体经济,通胀的隐患依然非常大。”

  8月9日,国家统计局将发布7月经济运行数据。在年中经济会议定调“稳增长”后,中国经济能否出现转机?低价时代是否已经到来?中国企业能否走出困境?答案终将被一一揭晓。

  公开资料显示,国家统计局将在本周发布居民消费价格(CPI)、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及房地产投资和销售情况月度报告。 

  低价格,滞胀压力增大

  “7月CPI同比涨幅可能回落到2%以内,进入‘1’时代。”这是大部分市场分析师给出的预期。继6月CPI创下29个月最低点后,7月食品价格有涨有跌,但整体价格平稳,加上翘尾因素大幅回落,7月CPI涨幅可能会再创新低,同比涨幅回落至1.7%左右。

  对此,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指出:“CPI是否进入‘1’时代还需等待国家统计局的最终数据,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已经进入了低价格时代。”

  不过,在孙立坚看来,造成CPI连续走低的主要原因并非翘尾因素,而是持续疲软的市场需求。他分析称,“一方面,真实需求不足;另一方面,投资需求进一步减弱,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恐慌情绪。”

  “当前,中国经济确实面临了消费需求动力不足的问题。”大宗商品数据商生意社首席分析师刘心田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提出了同样的担忧。他告诉记者:“‘十一五’期间实施的一系列刺激经济政策,比如家电下乡、房地产信贷政策等,拉动了国内消费需求,同时也‘透支’了很多消费。这直接导致目前消费需求疲软的局面。”

  CPI持续创新低也让不少分析师担心,中国经济可能面临通货紧缩的考验。对此,孙立坚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中国经济遇到的是停滞性通货膨胀(以下简称‘滞胀’),并非通货紧缩。目前,货币供应量仍处于超发状态,流动性依然存在,只是没有进入实体经济,通胀的隐患依然非常大。”

  孙立坚担心:“目前,大量流动性资金投资积极性不高,我们在股市、银行存款中并没有看到它们的身影,但并不代表不存在。比如,一些城市房地产调控政策稍有放松,便出现大量资金涌入的情况。因此,一旦当前闲置的大量资金‘出笼’流入虚拟经济,将出现难以控制的局面。”

  低增长,企稳动力不足

  除了CPI数据,PPI走势同样引人关注。1-6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3117亿元,同比下降2.2%,降幅比1-5月份收窄0.2个百分点。尽管利润增速连续第5个月出现负增长,但降幅有所收窄,显示经济企稳回升态势渐明。

  “结构性问题是中国经济面临的又一挑战。”刘心田预计称,“PPI环比和同比都会有0-0.5个百分比的增长。7月经济出现企稳迹象,但是企稳动力不足。不过,8月下旬可能出现一波小高潮。”

  生意社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大宗商品供需指数BCI为0.04,均涨幅为0.98%,反映该月制造业经济较上月呈扩张状态,经济出现企稳迹象;7月上旬BCI指数为0.11,均涨幅为0.68%,7月末BCI指数为0.04,均涨幅为0.98%,BCI指数较上旬出现了回落,表明经济企稳动力不足。

  “最近有一些声音说中国经济高增长时代已经结束了,我并不赞同。”尽管经济数据不尽如人意,孙立坚坚持认为,“中国经济高增长还有很长一段时间。一方面,中国经济过去一段时期主要是粗放型增长,未来在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品附加值方面还有很大空间;另一方面,中国出现劳动力紧缺,与资源配置有关,一些低效率、低效益的投资项目占用了大量劳动力。一旦中国经济从粗放型走向精细型,完成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那么,高增长还会出现。”

  在当前环境下,孙立坚分析称:“关键不是货币政策,而是财政政策,比如,减税。政府应该投入更多的力量救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只有让更多的资金流入实体经济,才能最终提振中国经济。”记者 张颖 发自上海 《 国际金融报 》


 

李润杰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