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本站搜索:

收视率造假再引热议 5000万可使电视剧进前10强

2012-08-12 13:05:00     作者: 段菁菁    来源: 新华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电视剧 热议 中国传媒 索福瑞 人民日报
[提要] “每年交5000万元,保证你出品的电视剧进入收视前10强。”中国某电视剧出品人王建锋近日将收视率造假这个“不能说的秘密”再次公之于众。一周来,对收视率造假的声讨让电视行业再次正视这一顽疾。

  新华网杭州8月12日电(记者段菁菁)“每年交5000万元,保证你出品的电视剧进入收视前10强。”中国某电视剧出品人王建锋近日将收视率造假这个“不能说的秘密”再次公之于众。一周来,对收视率造假的声讨让电视行业再次正视这一顽疾。

  一直以来,中国最官方和权威的电视收视率数据来源于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公司和AC尼尔森公司。但事实上,业内对收视率合理性和真实性的质疑从未停止。

  2005年,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崔永元的一句“收视率是万恶之源”成为目前有关收视率被引用最多的名言;2007年,《人民日报》首次从技术层面揭批造假的过程。报道一出,一片哗然。在饱受外界质疑的情况下,央视-索福瑞曾坦言干扰收视率公平调研的手段很多,并承诺将以法律手段打击不法分子,确保数据的客观性和权威性。

  然而,时至今日,收视率造假却再次浮出水面。

  收视率造假黑幕曝光后,央视-索福瑞方面公开表示,对这一实名举报非常重视,目前已经派出员工到当地公安机关报案。业内纷纷支持此举,表示必须要将收视率造假对行业和老百姓的危害提高到文化安全的高度。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刘烨原认为,该现象一方面因为收视率造假利润丰厚,另一方面则因为违法成本低。

  业内人士称,只有改变以收视率为核心的竞争机制才能揭穿收视率黑幕,消除收视率乱象,促进中国电视行业健康发展。

  电视台建立以收视率为核心的优胜劣汰竞争机制,在某种程度上能激发整个电视行业的活力,但它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收视为王”的导向产生了各种乱象。

  导演赵宝刚认为,电视作为文化产业应该更加注重文化手段,收视率从来不是衡量作品优劣的唯一标准,而是电视台的一种生存手段,但生存手段并不是文化手段。

  资深电视媒体人高汉青也表示,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火爆给了“唯收视率论”一记响亮的耳光,“一部足够好的作品无需篡改收视率数据,更不需要煞费心机大肆宣传”。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刘燕南则希望业内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收视率在国外存在七八十年,一定是经过市场检验的。国内引入这个标准后市场更加规范,应该肯定其存在意义。”她认为,收视率出了问题,相关管理单位和监管机构应当思考如何解决,而非急于否定收视率存在或整个行业的合理性。

  “目前中国电视收视率最可靠的统计方法是在样本客户家庭电视机上加装收视测量仪。如果大幅度增加调查对象,样本污染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高汉青说。

  针对索福瑞一家独大的局面,中国传媒大学调查统计研究所副所长沈浩则希望第三方监管机构能够监督索福瑞的数据质量,有效监控、监管整个流程。

  也有专家认为,如果能将收视率、政府专家意见、网络声音三套体系相结合,得出的测评数据将更加准确客观。

  而行业内部也开始行动。中央电视台总编室市场评估部主任、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受众研究委员会会员徐立军日前透露,为保证电视收视率调查的公正、透明、安全和准确,广播电视协会正在推动出台收视率调查行业的国家标准。

  作者:段菁菁

马震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