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本站搜索:

舆情蓝皮书:2011年社会舆情数量增多 烈度攀升

2012-08-18 16:41:00     作者:    来源: 中国新闻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媒介素养 社会心态 网络舆情 2009年 舆情蓝皮书
[提要] 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2年舆情蓝皮书《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2)》今日正式发布。蓝皮书指出,从2007年至2011年,影响较大的热点舆情事件呈逐年加速上涨趋势,影响较大的社会舆情事件的热度增加,社会舆情事件对社会的冲击破坏程度即舆情事件烈度剧烈攀升。

  中新网8月18日电 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2年舆情蓝皮书《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2)》今日正式发布。蓝皮书指出,从2007年至2011年,影响较大的热点舆情事件呈逐年加速上涨趋势,影响较大的社会舆情事件的热度增加,社会舆情事件对社会的冲击破坏程度即舆情事件烈度剧烈攀升。

  2012年8月18日,由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2012年《舆情蓝皮书》新闻发布会”在沪举行,与会专家分析了当前新媒体情境下中国社会舆情变化的特点和热点,探讨了2012年中国舆情走势新动向以及减少舆情冲量的新思路,并正式发布了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2年舆情蓝皮书《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2)》。

  该书以新媒体环境下的中国社会为立足点,以提升中国社会各界的媒介素养和舆情应对能力、实现中国社会的科学和谐发展为最终价值指向,整合新闻传播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信息安全等多学科研究视角,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2011年中国社会舆情、分类舆情、企业舆情、个人舆情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依据中国公共事件数据库所提供的信息,从2007年到2011年5000余起网络舆情热点事件中选取搜索量在1000以上的1420起热点事件进行分析,反映社会现状、民众的社会心态进行研判、评估,了解、掌握社情民意,为国家决策提供借鉴和参考。

  蓝皮书指出,从2007年至2011年,影响较大的热点舆情事件呈逐年加速上涨趋势:从2007年的183起,增长到2008年206起,增长了12.6%,到2009年有243起,较前一年增长了18.0%;进入2010年以后,网络舆情增长的速度进一步加快,2010年增至308起,比2009年增长了26.7%,而2011年比2010年则增长了55.8%。从12.6%到55.8%,舆情事件的数量随年度呈加速上涨趋势。

  与此同时,影响较大的社会舆情事件的热度增加。2009-2011年每年度热度排名在前的60起热点舆情事件中,2011年的平均热值高于2010年和2009年。而2011年热度排名在前60的热点事件的网民关注峰值的均值较之2010年、2009年显著上升。

  蓝皮书指出,社会舆情事件对社会的冲击破坏程度即舆情事件烈度剧烈攀升,中国的政府部门、传统文化机构和伦理道德、慈善机构等在一次次引发公众关注的重大社会舆情事件中一再遭受信任危机。首先表现为2011年,有关中央政府部门的舆情显著增加,矛头甚至直指中国发展模式问题;其次是中国传统文化机构和伦理道德也被推至舆论的漩涡,典型事件有故宫门和小悦悦事件;第三是中国慈善业舆情备受关注,2011年,郭美美事件、卢美美事件、河南宋庆龄基金会被曝借公益牟利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使得中国慈善业遭受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打击。

  蓝皮书认为,2011年的社会舆情事件呈现出一个较为突出的特点,即以事件链的形式或两两对比出现的事件明显增多。事件链即一起舆情事件的发生往往又会引发与之相互联系或有某些共同特征的其他舆情事件的爆发,舆情事件之间呈链条分布,而非单一的散点分布状态。如故宫被窃案引发出故宫十重门。

  两两对比型事件即两个不同类型的舆情事件有着某种内在的关联,一起事件由另外一起事件引发,且两件舆情事件的舆论往往交织在一起。如甘肃正宁幼儿园特大校车事故和外交部向马其顿捐赠校车形成两两对比型事件,引发公众强烈关注,公众纷纷质疑外交部的面子工程。

  蓝皮书认为,社会舆情事件链和两两对比型事件的出现,表明2011年的社会舆情呈现出更加错综复杂、关联交互的特点,也说明了舆情一旦进入公众和网民的视野,在舆论监督下,就会生发出其他的议题,出现议题的流变,而随着公众舆论监督能力的增强、媒介素养的提高,相关议题再次引爆舆情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

马震

editor

更多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