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国内新闻

中国航母工程并非纯军方施工 农民工参与四年

2013年04月22日 16:17作者: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8年3月28日,海军某航母配套工程建设的开工礼炮划破长空,惊醒了沉睡中的荒山。2009年4月,工程进入攻坚决战关键阶段,工区及时组织百日大会战,与参建企业签订“军令状”,迅速调集上千台(套)车辆、机械、装备和5000余名工人。

中国航母工程并非纯军方施工 农民工参与四年

  航母保障车在为辽宁舰输送管线

  2008年3月28日,海军某航母配套工程建设的开工礼炮划破长空,惊醒了沉睡中的荒山。这是整个航母配套工程建设的第一炮,全体官兵在“房无一间、瓦无一片”的情况下,开始了艰苦创业。

  中新社记者走访早已投入使用、并发挥重要作用的航母某配套工程现场,官兵们依旧居住在板房里。一位领导说:“歼-15舰载机在航母上成功起降,这一配套工程建设的官兵是‘幕后英雄’,正是他们高效率、高质量的施工,为舰载机上舰铺设了天路!”

  工程的特殊性决定了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有任何闪失,每一个节点都不许拖延。每一项任务就是一场战斗,每一个节点就是一道冲锋的号令。海后某工区主任赵明环说,必须全员额、超负荷拼抢工期。

  2009年4月,工程进入攻坚决战关键阶段,工区及时组织百日大会战,与参建企业签订“军令状”,迅速调集上千台(套)车辆、机械、装备和5000余名工人。一名代职干部在一次座谈会上说:“来工区代职半年,与上铺没见过几面——基本上都是他休息时我在工地,我回宿舍时他又去了工地。”

  航母配套工程建设,是国内史无前例的首创工程,技术含量高、施工难度大。边科研、边设计、边施工的状态,让工区“一班人”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但他们顶住压力达成共识:“任务再重也要担,困难再大也要扛,要力保工程进度和质量,决不能给自己和后人留下遗憾。”

  5年中,工区邀请上百名军内外知名专家现场指导,派出120余人次赴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实地考察,成立多个科研攻关小组,一道道难题被破解,一个个难关被攻克。

  为了不给工程建设质量留下丝毫隐患,他们不放过任何细节。正是由于有这样一个个“监考官”的严格监督,一项项工程按节点目标顺利完成并通过验收,质量合格率达100%,场道、水工项目质量评定优良,外场区特装设备和营特建项目已交付部队使用,为新装备按节点进行试验、训练提供了可靠保障。

  视工地为战场、视施工如战斗,一个个工程关键性目标节点如期实现,确保了部队进驻和保障能力形成。这背后,是工区官兵全身心的付出。“夏天一身汗,冬天一身冰,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感染着工地上的民工。他们感慨地说:“我们在这里做了三、四年,等于当了三、四年兵。”

  50多岁的高级工程师解红军,每天工作长达十几个小时,因劳累过度,几次晕倒在施工现场,被急救车送往医院。他说:“牺牲这些,换来了舰载机早上舰,任务早完成,这是值得的。”他写了一副对联:无私奉献为中国航母建功立业,艰苦奋斗为国防工程添砖加瓦。横批:永葆红军本色。可谓道尽这些年的甜酸苦辣。

  和解红军一样,5年来,工区官兵没有一人休过完整的假期,连续3个春节都是在工地上度过,有的人进工地两年没回过一次家。工区政委徐建国说:“许多故事我听着都想流泪。”正是这些“拼命三郎”,让工程建设“一天一变样,五天大变样”,为此打破了无数个国内工程建设纪录:仅用7个月就完成了5000万立方土石方工程,创造了连续100天回填石料19万立方的国内施工纪录;仅用3个月时间,完成17万立方机场道面混凝土浇筑,创造了高峰值日浇筑3800立方的国内同类混凝土施工纪录……

  军委、总部和海军首长多次视察施工现场,视察后说的第一句话往往是:“震撼”;说得最多的词总是:“感动”。

揭秘中国航母改造:工程总量相当于10艘驱逐舰

修建航母码头和防波堤使用的最大沉箱单个重量超过7000吨,超大型沉箱的海上运输、安装都是新课题。他们与施工单位联手采用获得国家专利的新工艺,解决了这个世界性技术难题。工程开工5年来,航母军港建设部队的官兵没有休过周末和节假日。6名年轻干部放弃了读研究生的机会。“研究生可以再读,航母工程也许只能赶上这一次。”他们说。

 
 
 
    

责任编辑:李润杰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