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批变创收 缺乏外部监督 行政的手还要伸多久

2014-04-24 07:44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20年前,体育系统曾开启一场改革。当年的文件中,关于社会化、产业化、协会实体化等设计已有轮廓。但遗憾的是,本应是过渡形式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模式却出现固化倾向,近年来体育改革的步伐有所放缓,有些环节甚至停滞不前。

                     宋 嵩绘

 

  核心阅读

  赛事审批的积弊之深,究其原因,是始终有体育主管部门的“行政之手”在把控一切。这只“行政之手”曾发挥过振兴体育事业的功效,但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市场的繁荣,已让“行政之手”的干预、把控越来越不合时宜。

         

  控 权

  办赛门槛多年延续,担心放权会“失控”

  举凡在国内办赛,赛事审批是一道无法避开的关卡。无论是全国综合性运动会、国际性体育竞赛,还是地方性、群众性、商业性的比赛,均需要一纸批文以正身份。这层层公章,在办赛人眼中“面目可憎”,却被体育部门视为名正言顺的权力。

  “1995年出台的《体育法》规定,国家对体育竞赛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在此基础上制定的《全国体育竞赛管理办法》,更加明确体育竞赛的审批登记制度,不同级别的比赛由相应级别的体育行政部门负责审批。”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鲍明晓说。

  这一法律出台之时,我国体育体制仍有强烈计划经济色彩。由于当时的体育竞赛基本局限于系统内部,多由政府出资举办,社会化、商业性比赛未成气候,审批矛盾并不突出。

  “2000年后,城市的勃兴与发展,带动社会办赛、地方办赛的需求增多,但赛事审批一直沿用。”在鲍明晓看来,某些规定已不适应体育社会化的需求,但体育主管部门却未能及时调整。在我国,各单项体育协会与其依托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而属于过渡形式的项目中心又带有浓厚的“政府影子”。

  这些年,“体育部门与市场不断博弈,什么都想管,管又管不好。”原青海省体育局局长冯建平说。有业内人士直言,奥运金牌战略长期绑架体育事业,体育主管部门总担心放权会“失控”,对办赛权、组队权等核心资源牢牢垄断,不但对市场开放怀有顾虑,连行业、部门之间都壁垒森严。

  逐 利

  审批成自留地,利益“肥肉”没人愿放手

  权力的背后,往往牵涉经济利益。一场比赛的审批合格,办赛人要付出巨大的金钱代价。这块“肥肉”,没有哪个体育部门舍得放弃。

  据了解,目前两类项目中心收费较狠:一是先行职业化项目,赛事商业价值高,市场需求旺,有“涨价”空间;二是通常可与节庆、旅游结合的体育项目,因地方办赛热情高涨而同样收费行情看涨。“有的项目中心把管理费当做主要收入来源。”某非奥项目管理中心负责人说。

  而在具体操作上,体育部门也惯于打“擦边球”。按照鲍明晓的解释,“这笔钱一般是以单项协会的名义收取,它属于社会组织,并非行政主体,不受行政许可法制约。这也是体育部门常用的办法,涉及行政管理,就用项目中心这块牌子;涉及商业开发、市场活动,就用协会这块牌子。”

  更少人知晓的是,按照国务院2004年下发的通知,举办全国性和国际性体育竞赛审批是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属于政府的内部管理事项。而在日前公布的《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汇总清单》中,该审批项目仍未取消。从某种角度而言,这相当于体育部门留了一块“自留地”,一旦缺乏外部的监督和制约,权力和利益就能逃出制度的笼子。

  “审批过程容易带来权钱交易,一些竞赛管理部门靠此发了财,有的项目中心和商家勾结成利益链,你来申报我批,别人申报我就不批,严重制约体育的社会化和市场化。”鲍明晓说。

  变 革

  取消审批并非“大撒把”,政府当找准角色

  20年前,体育系统曾开启一场改革。当年的文件中,关于社会化、产业化、协会实体化等设计已有轮廓。但遗憾的是,本应是过渡形式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模式却出现固化倾向,近年来体育改革的步伐有所放缓,有些环节甚至停滞不前。

  “体育领域的诸多矛盾中,赛事审批不过是较突出的一个。体制若无深层次变革,即便改为备案制,体育部门还是有办法对办赛设限,该收的钱换个名目一样收。”冯建平坦言。而在体育界内部,也不断有声音诘问:领导层有没有壮士断腕的改革决心?既得利益集团能不能革自己的命?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战略部署,其中提到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从这个意义看,破除资源垄断、放开办赛门槛、激活市场主体,已是体育系统无法回避的课题。

  取消赛事审批,并非彻底“大撒把”,反而考验体育部门的角色定位和管理能力。“体育部门可以牵头,比如成立民办公助性质的公司管理赛事,切掉行政色彩,完全按照市场规律去配置资源。”冯建平建议。

  而这种思路,与上海近期推行的“3+X”办赛模式不谋而合。3家专业赛事管理公司承办由市体育部门主管的上海70%优质赛事,X则指体育总会、单项协会、各类体育社会组织和赛事公司承办其他赛事。“政府的定位,是做规划布局、设计政策、评估监督、协调服务这样的工作。我们正在修改竞赛管理办法,让赛事资源公开化,引入招投标机制。”上海市体育局局长李毓毅说。

  “要改变关门办体育这种低水平竞争的机制,在体育市场上,谁有能力、谁有本事、谁有思路就应该干得更好。”李毓毅说。

本文相关新闻
分享到:

初审编辑:王云峰

责任编辑:余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