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呼吁摸清我国海洋文化遗产“家底”

2016-06-20 08:04:00 来源: 经济日报 作者: 张建松

  据新华社电 (记者张建松) 记录了人类文明,具有历史、艺术或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不仅存在于陆地,也有的深藏于水下或海底。专家呼吁摸清我国水下海洋文化遗产“家底”,进一步加强保护力度。

  近年来,我国日益加大了对沿海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投入和支持力度,从单一的水下考古走向全方位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从沿海走向远洋。尤其是随着“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建立,我国逐渐形成由国家统一组织协调、重点发展沿海地区、逐步向内陆推进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总体格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方向转变。

  据介绍,2007年12月,“南海I号”沉船成功进行了整体打捞、整体搬迁、异地清理,使沉睡海底800多年的南宋沉船入住现代“水晶宫”,标志着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手段、理念、技术上的重大创新和突破。目前正在抢救保护的“南澳I号”也采用了众多先进技术,大大提高了海底考察、打捞效率及出水文物安全。海南西沙“华光礁I号”、福建平潭“碗礁I号”、“大练岛I号”、山东青岛鸭岛沉船等水下文化遗产,经抢救性发掘后,也获得有效保护。

  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闽商文化研究院副教授杨宏云认为,由于海洋环境的特殊性,我国沿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仍面临诸多问题。如水下文物盗捞、倒卖等不法行为依然猖獗;随着海洋经济发展,用海项目急剧增多,保护与发展的有序协调愈益困难;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涉及文物、海洋、渔业、旅游等诸多部门和利益相关者,有效协调机制尚未完全建立,造成我国沿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和发掘等方面缺乏系统性、规范性的管理。

  为实现海洋文化遗产保护与海洋经济和谐发展,专家呼吁国家制定和实施海洋文化遗产普查工程,摸清我国海洋文化遗产的“家底”;完善保护机制,参照陆地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以及地下文物埋藏区、保护区等已有成果,探索建立我国沿海水下文化遗产分类分级保护体系。同时,加大科技投入创新保护方式,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以及空间信息化技术等,将沿海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发展进行多样化、高科技呈现,加大传播,推进水下文化遗产的普及、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解西伟

推荐阅读
  • 多省份调整公办高校学费标准 强调“涨幅可承受”

    学费.jpg

    各地普遍强调,学费涨幅考虑了居民经济承受能力,并提出加大对学生的补助力度,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得起学。[详细]

    06-20 08-06中国新闻网
  • 转观念、换方式、提效率 温州探索出清“僵尸企业”

    曾一度濒临倒闭的温州海鹤药业,经过破产重整后,目前运转正常,并已扭亏为盈。据统计,2013年至2015年,温州市两级法院共受理破产案件554件,审结425件,分别占全省法院的43.79%和53.59%;激活土地面积1888.02亩,激活厂房面积111.47万平方米,化解不良资产80.21亿...[详细]

    06-20 08-06经济日报
  • 大学生欠款“裸条”陷黄色利益链 裸持照片打包出售

    裸条.png

    近日,本报曾报道通过网络借贷平台借贷宝,有女大学生被要求“裸持”(以手持身份证的裸照为抵押)进行借款,逾期无法还款将被威胁公布裸照给家人朋友,且借款周利息高达30%。按照“裸持”借款女大学生的描述,出借人曾承诺,这些裸照仅作为借款抵押,照片不会流出,...[详细]

    06-17 10-06北京青年报
  • 4岁女孩将随父徒步川藏线 母亲:有些东西课堂教不了

    虎爸.png

    6月14日,来自江西上饶的“中国最小背包客”雯雯随父亲来到成都。6月13日,潘土丰带着雯雯来到成都,准备开始为期两个月的川藏线徒步之旅。火车硬座是潘土丰每次出行的首选,“不仅经济实惠,一路上还可以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他们聊聊天很有意思。[详细]

    06-17 09-06华西都市报
  • 英国脱欧公投在即 两大阵营对民众地毯式轰炸

    英国本周四(23日)将举行脱离欧盟的全民公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7日表示,下周举行的英国“脱欧”公投将加大英国经济的不确定性,离开欧盟将会让英国遭受巨大经济损失,而其溢出效应也将影响欧盟经济。[详细]

    06-20 08-06经济参考报
  • 热!亚洲欧洲齐升温 气温连续13个月刷新纪录

    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WMO)表示,今年北半球降雪量特别少,通常6、7月才开始的融雪期亦有提早迹象。NOAA早前称,美国最北部城市巴洛的积雪,上月13日已开始融化,较2002年提早10日,是当地最早开始的融雪期。[详细]

    06-20 08-06央广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