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区有了签约医生,看病省钱也省心

2016-08-29 08:36:00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本报记者 王君平 白剑峰

  “长处方”惠及老病号

  在上海市嘉定区马陆镇社区金马小区,68岁的沈惠英刚走出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被几位老邻居“围观”了。因为她拎着一个鼓鼓的药袋子,里面装着十五六盒药,足够服用一个月。

  同住一个小区,同样的慢性病,医生开的药量为啥不同?沈惠英说,她和家庭医生翁立立签了约,最近又加入“1+1+1”组合,所以药量可以开到一个月。

  6月初,上海在6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启动新一轮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开展“1+1+1”(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家区级医院、一家市级医院)医疗机构组合签约。居民自愿选择1名家庭医生,签约时间为1年。在此基础上,再选择1家区级、1家市级医院就诊。签约后,居民仍可自行前往签约组合外的医疗机构就诊,但通过家庭医生转诊可获得一系列优惠服务。签约优先满足上海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居民的需求。如果签约病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需长期服药,可一次开具4周以上的“长处方”。

  截至目前,首批65家试点社区已签约“1+1+1”居民23.09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19.79万人,占试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0岁以上老人的12.83%,签约居民在医疗机构组合内就诊的占78.55%,在签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占60.8%,就医下沉效果初显。

  大医院处方可“延伸”

  闵行区古美社区中心平吉一村的仇沛珍今年70岁,患有血压高、脑供血不足等疾病。过去,很多药在社区都没有,老人只能坐公交车去上海第六医院开药。慢性病患者回不到社区,原因在于大医院和社区用药目录有差异。

  如今,上海推出“延伸处方”等改革举措,仇沛珍跑大医院配药的次数大大减少。通过家庭医生转诊,她在上海六院看完专家门诊后,社区站点的黄宇鹏医生就可以沿用上级医院的处方药品。如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没药,物流中心会把药品配送到老人家里。

  “延伸处方”让居民看病省钱又省心。以仇沛珍为例,在社区看病不用掏挂号费,加上社区药品零差率优惠,药费一年就能省两三百元。据统计,在社区开具“延伸处方”药品,居民门诊次均自付费用可减少7元。

  “延伸处方”推出后,首先遇到的难题是处方次均费用“超标”。嘉定区马陆镇社区中心主任朱杰曾接到一位医生的电话,说是一张处方的金额已经1000多元了,而平时的处方一般只有100多元。问他方子能不能开?朱杰的答复是:“不看金额,只要符合用药规范就行!”

  对于签约“1+1+1”的居民,上海还开通了“转诊绿色通道”,让居民到大医院不犯难。不久前,闵行区东苑半岛小区的王若兰老人胰腺炎急性发作,她赶紧给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姚强打电话,姚强通过“转诊绿色通道”,为她联系了中山医院内分泌科专家,半小时就看上专家。从此,老人成了姚强的“铁杆粉丝”。

  医生收入精准测算

  “家庭医生蛮好的”“家庭医生就像家里人”,很多签约居民连声夸赞。

  在上海,居民对家庭医生的认可,源于家庭医生整体水平提高。自2010年起,上海所有社区医生均纳入规范化培训体系,同时建立大医院与社区联动机制,实现了社区医生同质化诊疗。2015年,全市三级医院和区县级医院的门急诊量分别为9003万人次、6940万人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8451万人次。

  上海把141项服务基本项目折算为“标化工作量”,形成可对比的“标尺”。家庭医生团队收入多少,可以自己测算出来。例如,根据签约人数、服务质量以及服务项目所需人力、消耗时间、难易程度、风险大小等因素,算出一年的“标化工作量”,最终确定年度薪酬。

  社区医生翁立立告诉记者,他过去是被动等病人,现在是主动找活干。经测算,他今年的目标年薪为21.9万元,比在大医院的同学收入还高。

  上海市卫计委主任邬惊雷说,这次改革的重点是做“加法”,增加签约居民的获得感,赋予家庭医生更多的资源,让家庭医生成为居民健康、卫生资源与卫生费用的“守门人”,逐步建立社区首诊和分级诊疗制度。

  ■点评

  用政策红利吸引患者“下沉”

  “大医院人满为患,小社区门可罗雀”,这是我国医疗资源配置失衡的真实写照。上海在家庭医生签约制度的基础上,推行“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引导居民改变就医习惯,形成合理就医秩序,其改革举措值得点赞。

  目前,我国缺乏有效的分级诊疗制度。居民无序就诊,不仅加剧了看病难,也浪费了医疗资源。从各地的探索看,基层首诊是制约分级诊疗的瓶颈,“患者不愿去、医生不愿接、医院不愿放”成为痛点。上海找准改革突破口,以居民需求为切入点,用“政策红利”吸引居民自愿签约,使难题迎刃而解。

  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是深化医改的“硬骨头”。然而,改变人们的就医习惯,绝非旦夕之功,既不能搞强迫命令,更不能搞“一刀切”,而应建立合理的利益引导机制,让患者尝到甜头,让医生得到实惠,调动医患双方的积极性。同时,协调医疗、医药、医保三方联动,兼顾各方利益,凝聚改革合力,推动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实现“居民乐意去、社区接得住、医院放得下”的良性循环。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解西伟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