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上网来·辉煌十九大]潘家华:推动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

2018-02-14 17:52:00 来源: 经济日报 作者: 潘家华

  核心提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从“推进绿色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重点任务。深刻认识并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九大的部署,不仅将会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而且也将形成引领全球绿色发展的新格局,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绿色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关系

  发达国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为了金山银山而毁灭绿水青山,进而出现了引致危及人类自身生存的境况。上世纪50年代,工业化大生产所依赖的化石能源燃烧排放的烟雾,在工业革命发源地英国的伦敦造成群体性死亡;技术创新高地的美国大量使用“先进高效”的化学杀虫剂,杀灭蚊蝇的同时毒死鸟类破坏自然生态系统而造成“寂静的春天”。西方工业化国家认识到自身生存环境受到威胁,发展难以维系,必须调整思路。上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风起云涌的环境保护运动,催生了一些“绿色”解决方案:一是“零增长”药方,也就是终止发展或干脆不发展,自然就不会加剧污染或不会有污染了。二是污染转移,也就是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产业和垃圾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因为发展中国家环境标准宽松、处理成本低,可以成为发达国家的“污染港湾”。三是发达国家治理污染、发展中国家不搞工业化,发达国家呼吁发展中国家要给世界留下“净土”。可以说,这些功利主义的工业文明发展观,最看重的并不是环境,而是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发展中国家自然不认可,发展也不可能走向绿色。

  绿色发展作为我们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强调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关系。社会需要创造必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如此,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客观上也包括优质生态产品的生产和提供。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伤及的是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绿色发展,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与自然相和谐的发展。人类是生命共同体中的一分子,自身有发展的需要和权利,但不能以其他生命群体的消亡为代价。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冻结”发展不可取,发展是硬道理,关键是要绿色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零和博弈”不可能实现发展,更不能走向绿色。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的绿色发展,一方面需要发达国家率先垂范,而不是让发展中国家不发展,来保证自己的绿色空间;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也不能走发达国家的高污染高排放老路,而是要大胆探索,走低消耗低排放的绿色低碳之路。

  绿色发展不是简单、表象的,而是全方位的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比如,我们需要植树造林,需要美化环境,但不是在只适合于长草的干旱半干旱草原植树、在缺水的地方抽取地下水种铺设草坪。这样的表象的“绿色”,需要高投入高成本,不仅经济上难以维系,而且生态上也不能持续,实际上会破坏生态,使生态恶化。

  绿色发展需要技术创新与技术革命。通过技术进步,循环利用以节水、提高效率以节能、降低物耗以节材、集约使用以节地。这样的技术,有利于推进绿色发展。进一步看,如果技术是革命性的,则会实现数量级的或质的飞跃,如使用零排放可再生能源的纯电动汽车等。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包括有关绿色发展方面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导向政策。

  绿色发展还需要消费革命。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需要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如果一些有示范效应的单位采用太阳能热水、采用光伏发电、使用纯电动汽车、鼓励公交绿色出行,带动的不仅是消费,也会反作用于生产。

  生产和消费领域的绿色革命,需要培育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观。绿色意识的形成,需要绿色自觉,也需要绿色政策法规体系的规范和引导。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这些要求和部署都有利于推进全方位的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共赢

  建设美丽中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打赢蓝天保卫战、综合治理水污染、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必须要实现资源均衡配置,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城乡一体,城乡融合,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将产业集聚和城市规模扩张纳入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绿色发展体系。

  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实现促进绿色发展的治理。一是需要依法治理。这些年来,我国绿色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标准不断建设完善,有力保障和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一些行政命令式“一刀切”的强制性手段,可能会立竿见影,但不能保障可持续和公平有效的绿色发展。只有做到公开、透明、法治,让企业、社会有预期,守规则,发展才能永保绿色。二是需要科学治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际上是一些科学合理的比例关系。比如,草原载畜量,也是在一定自然气候条件下牧草生物质产出与食草动物生长需求之间的平衡。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科学认知和技术经济可行是前提。三是需要参与式治理。绿色发展,需要政府主导,需要企业作为绿色主体来实施,需要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指向。公众的参与,不仅是对政府和企业的监督,更是绿色自觉的源泉。政府、企业和公众的绿色互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时代绿色治理格局。

  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全球生态安全大格局的形成,需要世界各国的合作努力,绿色共赢。第一,中国是全球绿色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践行绿色发展,会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在发展道路选择上,可以避免或抛弃发达国家工业化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不可持续之路,参考和仿效中国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第二,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可以输出绿色,推进全球绿色发展转型。“一带一路”建设,不是昔日发达国家的污染转移,不是简单的输出过剩产能,而是输出绿色循环低碳的理念、技术与实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共赢。第三,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绿色治理格局中需要而且能够发挥积极作用。中国尊重和顺应自然的和谐价值理念,不仅在既有的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和国际贸易等国际治理体系下推进绿色发展,也通过南南合作等渠道,引导全球生态文明转型。

  总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绿色发展之路,不是绿色表象,而是生产和消费领域的绿色革命、全面转型。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推动绿色发展,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向着美丽中国的目标不断前进。(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潘家华 系中国社科院大学教授、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云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