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宁夏出台了禁止私用、滥用公车的规定;四川成都开始给公车贴上统一标识,便于查处……
虽然这些年公车改革呼声不断,不少地方却还“按兵不动”,只是在禁止公车私用上修修补补。这是因为,有的地方公车改革遇到了阻力,但面对屡禁不止的公车私用、浪费之风,面对群众的不满,又不能不“出招”,以救一时之急。
公车改革阻力大,原因的确不少。但是最大的阻力在哪里?仔细分析起来,实际上还是“坐公车的人”——干部的观念。
车辆本不过是代步工具、方便工作的手段,可是在很多人眼里,它早已异化为权力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就像古时候几品官员必须乘坐几人抬的大轿一样,问题的关键不是多少人抬着才便于行走,要的是一种身份。时至今日,一些干部把“大轿情结”移情于汽车这种现代化的代步工具。当官就要有车,最好是专车;有了车还不够,还要好车;你的车好,我比你的更好。于是乎,互相攀比,水涨船高,车辆配置越来越豪华,标准越来越高,浪费越来越严重。而且多年为官,人车早已合一,哪里还分什么公事、私事?公车完全成了一些干部不可须臾或缺的“脸面”。
而一旦搞了车改,“脸面”就没了!有人质疑给干部发的车贴是多了还是少了。其实细算起来,发多少都是有数的支出,绝不会像公车私用、浪费那样变成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底洞”。而对于有些人来说,他们关心的不全是补贴的多少,想得最多的还是那种“当官坐轿”的感觉。这样的人多了,车改的阻力可想而知。即使勉强改了,也难保不出现反弹。
因此,车改首先是一次观念的变革,首先要革除的,是公车给部分干部带来的“高人一等”的特权观念,要彻底转变将公车当作福利待遇、身份地位的思想。这样,公车改革带来的收益就不仅仅是一笔经济账,它对干部树立与群众平等乃至服务的观念、树立勤俭务实的作风,改善干群关系,都大有裨益。因此,对公车改革,只要看准了、条件成熟,晚改不如早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