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教育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国际日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 大众网主站 > 新闻 > 新闻专题 >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 时代先锋

好军医华益慰——他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动

2006-08-31 10:55:09 解放军报
   
 
本报记者 武天敏 刘明学 王士彬

 

 图为本报记者王传顺8月13日摄于各界群众吊唁华益慰活动现场

    8月13日下午,细雨濛濛。北京军区总医院礼堂外,上千人冒雨肃立。

  礼堂里,设立了一个特殊的吊唁厅。没有灵床,没有遗体。墙上,只有一张华益慰的戎装照片。白兰、银菊、黑纱,簇拥着人们熟悉的“华氏微笑”……

  当华益慰的生命烛光熄灭在人们泪水模糊的视野,这些现象让我们深思:

    ——30多个日日夜夜,记者与他近在咫尺,他却从没有对记者说一句话。但是,数不清的人找到记者,要说说“我们知道的华医生”。记者与一个人谈着,下一个人常常已经等在身边……

    ——在他病重的时候,无数素昧平生的人们从天南地北给他写来慰问信,发来致敬电,寄来医学资料、民间偏方,甚至还有刚刚获得国家专利证书的特效药方……

    ——就在一个月前,记者在互联网搜索引擎上键入他的名字,才有寥寥30多个“华益慰”。如今,搜索结果已经突破6万大关,无数网民真诚的称赞,伴着悲痛的泪水汇成海洋……

  大言希声,大象无形。他从容地走向生命终点,无数人惦记他、心疼他,更想留住他。他离开了深深眷恋的世界,无数人赞美他、敬佩他,认为他为人间留下了一份无价瑰宝!

  心潮退去,理智的沙滩上总有比泪珠更持久和永恒的东西熠熠生辉。

  于是,我们相信,华益慰留给人们的,绝不仅仅是感动。

  面对这位老人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让我们做一次肃穆的点阅吧!

    ●一生救人无数,晚年却忍受病痛的折磨。为什么他还说自己是幸福的?

  一位普通军医的精神高地

  7月13日晚19时20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

  病榻上华益慰说的一句话,敲击着无数人的耳鼓:“当医生的,如果有病人愿意找你看病,信得过你,这是最大的幸福……”

  喘息中,带着颤音。此时此刻,病痛正折磨着他。每天晚上,只有靠长期担任麻醉师的老伴,为他精确地静脉注射,镇静催眠,他才能睡着。

  在麻醉中沉睡,是华益慰一天中最舒服的时刻……

  多少人扼腕叹息:医不治己!华益慰,这位行医56年、治好无数患者、尤其擅长医治消化道肿瘤的名医,却恰恰患了最凶险的一种胃癌。

  仿佛天使遭遇魔鬼的报复,命运对于他异常残酷。然而,华益慰回眸一生,淡淡吐出两字:幸福!正是这两个字,感动了无数人——

  用自己的生命响应人民的呼唤,把人民的信任作为最大的幸福。

  共产党人的幸福观,铸就了一名普通军医巍峨的精神高地。

  于是,人们被这样的事实震撼,必将继续为之震撼——

  当一位位朝夕相处的战友在他的病床前无力回天,为他痛惜,他却告诉他们:全胃切,太痛苦。看来,今后为类似患者手术,千方百计要给患者保留一点胃,哪怕一点点也好……

  当一位位他救治过的患者在他病床前热泪长流,为他祈祷,他却在想:为什么自己化疗之后,所有的并发症一起发生?看来,只有死后对遗体进行解剖,弄清原委,才能避免今后给患者治疗时重蹈覆辙……

  执炬逆风,不免有灼手之患。凤凰涅槃,才能坦然享受烈火中的清凉。

  于是,人们找到了答案:

  只有永恒的信仰,才能让一个人面对残酷的命运淡然笑对。

  只有彻底的奉献,才能让一个人面对人生的得失坦然抉择。

  为人民活着的人,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于是,人们读懂了华益慰。一位身患癌症的网友这样倾吐心声——

  “一个人的生命即便再长,也像清晨树叶上的一滴露水,熠熠发光的幸福体验,终究要在太阳升起的时候变成轻烟。真正的幸福,犹如一滴水投入大海的怀抱,在一片浩浩荡荡中,体验到长久的安详!”

    ●终其一生,他没有刻意想影响什么人,为什么许多人视他为人格楷模?

  一位白发老人的形象魅力

    华益慰有自己的座右铭:“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但是,他从没有把这句格言摆在办公桌上。一生中,他也从没有跟家人以外的人说起。

  终其一生,他从没有刻意想影响什么人。然而,一个从来不曾登高一呼的人,却让无数人默默跟随——

  许多熟悉他的人视他为人格楷模。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与他一起工作的医生们,也有很多人自觉地像他一样对待患者。在他曾经工作的科室,不收红包,被认为是医生必须遵守的道德信条。

  许多未谋一面的人视他为人生明灯。几名刚刚考上医学院的学生,在网上留言说:“坦率地说,我们是看了韩剧《大长今》才报考医学院的。如今,华爷爷让我们对‘医生’这两个字充满了更深的理解和敬仰!”

  那天,孩子们还在“网上花园”为华爷爷种植了满园松柏。

  一位白发老人的形象魅力,成为人们又一个试图探求的谜。

  对此,一位名为“四海归心”的网友,在博客论坛上引起强烈共鸣。他说:“从华益慰身上,我感悟到一个人一生做一件好事不难;一个人做了一生的好人,才不简单。”

  短短24小时,跟帖发表评论的人数以千计……

  四海归心,自有所指。毋庸讳言,在市场化浪潮中,医疗卫生系统丑闻频发,一些地方的“天价医疗费”,少数医院的“倒卖病人”,某些医生收取患者家属的“红包”。医院,这个本应是纯净的地方,在不少患者的心目中变成了不洁的地方……

  与这些污浊的现象相比,华益慰始终洁身自好,不管人前人后,始终保持着人民军医纯洁的操守。他的儿子华新说:“一杯蒸馏水,即便纯度很高,长久放置也难免被污染,而我的爸爸是山泉,是浑然天成的山涧清泉。”

  有对比,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追求。正因为如此,华益慰的高尚医德,才赢得了人们无限的景仰和呼唤:

  “华老并非‘可敬可亲不可学’,他让我们看到了榜样的力量,让我们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让我们都来做华益慰吧!让一条泥沙俱下的大河变得清澈,不能自然而然地等待它澄清,还要在它的源头注入更多的清水。”

  网上这些殷殷呼唤,折射着人们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强烈认同,反映着对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沉渴望。

    ●他头上从没有什么耀眼的光环,为什么备受名家推崇、患者信赖?

  一位无冕大师的朴素良知

    翻遍华益慰所有的相册,他一辈子没有披过“博导”的金边黑袍,一辈子没有在领奖台上捧过金匾银杯……

  然而,一张照片让记者肃然起敬。这是一张他刚刚做完手术的留影,他穿着一件绿色的手术衣,腋窝下是一片被汗水浸透的痕迹……

  这片汗渍,是他56年始终坚守在无影灯下的写照。

  56年,他始终是一名普通医生。但是,他在人们心中却如恒星闪烁。吴蔚然、吴孟超等著名院士说起他,总是充满钦佩。不少慕名求医的患者闻知他病倒了,无不茫然若失……

  华益慰,堪称名家推崇、患者信赖的“无冕大师”。他医术高超、医德高尚,头上却没有虚幻的光环。走近他,感悟他,他的道德“光谱”简单而纯粹,我们反复解析,只能得出一个结论——一名外科医生的朴素良知!

  然而,读读华益慰的理解,相信任何人都无法小看“医生的良知”。

  为什么对待病人必须极端负责、精益求精?他说,病人躺在手术台上,完全失去了自我保护能力,医生的任何失误,都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为此,他从不拒绝做小手术,从开刀到缝合都亲自动手。

  为什么医学科研必须实事求是,不能沽名钓誉?他说,医生的科研成果是要用在病人身上的,人命关天。别的职业弄虚作假可以批评检讨,下次改正。医生不行,没有这个机会。

  良知,一旦与生命的价值相连,就变得举足轻重,甚至成为正义与邪恶的试金石。

  试想,为什么一些患者花了检查费、住院费、手术费、医药费,还要给医生送“红包”?他们想“买”的,不就是医生的良心吗?就在前不久,某国一位著名医学家因为弄虚作假身败名裂。他缺少的,不也正是一名医学家尊重生命的起码良知吗……

  良知决定品质,品质印证良知。归根到底,崇山峻岭,总是由坦荡的原野托举。一个民族道德海拔的高度,总是由千千万万个普通公民的良知维持。也许,正因为如此,尽管华益慰头上从没有耀眼的光环,但是人们把他“一辈子对得起患者”的承诺看得很重、很重……

  人们深知:道德基石的倾斜和失重,将是一个民族莫大的灾难。华益慰的朴素良知,是走在社会前列的中国军人,对社会责任的慨然担承!

    ●一个从来没有想在这个世界上留名的人,为什么被人们永远铭记?

  一位平凡公民的非凡定力

    最近,一首《人民的好军医——华益慰》,在互联网上传唱:“你用那阳光的无私,写下生命的壮美。虽没有驰骋疆场,你却功名永垂……”

  一位普通的军医,成为网络歌曲吟唱的主人公,还是第一次。

  于是,一些人对华益慰的“骤得盛名”百思不解。一位网友不禁这样问:“华先生做了什么?相信看了新闻报道的人们都知晓,说白了,一个医生拿着工资干好他分内的工作!那就奇怪了,当和尚还得撞钟呢,干好本职工作是应该的,为何他独领风骚?”

  是啊,“一生只想当个好医生”的华益慰,为什么被人们真情歌颂?从来没有想在这个世界留名的华益慰,为什么被人们永远铭记?

  答案也许很多。在这里,我们只想说:当多彩成为时代的天幕,当选择成为人们的时尚,华益慰——这位平凡的公民,在许许多多容易让人眼花缭乱、轻易取舍的抉择面前,展示了非凡的定力!

    ——他用不变的信念实践毕生的追求。当一些人价值观扭曲,晚节不保时,他一生只想做一件事,就是尽可能为更多的病人解除痛苦,直至70高龄,每年还做100多台手术,直到躺倒在病床上。

    ——他用不变的节操坚守道德的底线。当一些人心存“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侥幸而权钱交易时,他却为了退还病人的1000元钱,苦苦寻找了病人9年,临终之际还念念不忘。

    ——他用不变的爱心诠释大爱的真谛。当一些人以身份贵贱决定交往的亲疏远近时,他用同样的爱对待每一位患者,无论贫富一律春风满面。明知自己可能患了癌症,还如期履约为一位患者手术……

  因此,华益慰的妻子张燕容这样评价自己的丈夫:“你抓不到他坚强的痕迹,但是他内心特别坚强!”

  定力,是对一个人践行道德标准的意志和恒心的考验。

  互联网上,越来越多的人理解了华益慰:“人生的伟大,绝不是在成功以后抛弃自己的信念,而是在生命的最后还坚持着最初的自己”、“也许有人会认为华老这种正常的行为是‘正而不常’。但就是这种‘正而不常’,让我心灵震撼,铭记终生”、“他用坚定无悔的抉择,掘开了人们心底最渴盼的一眼清泉;用他严重变形的腰椎,撑起了一片世界上最纯净的天空……”

  这样的人,注定要在历史上留痕、在百姓中扬名!

    ●很多人感到一生很难做到的事情,为什么他做起来始终这样自然?

  一位本色英雄的人文底蕴

    在一个巴掌大的通讯簿上,华益慰抄录了诗人臧克家的一首诗:“万类人间重与轻,难以高下估权衡。凌霄羽毛原无力,坠地金石自有声。”

  还是在这个通讯簿上,他把一首唐诗抄写了两遍:“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歌传情,诗言志。一位外科医生,把毕生的追求融入浓浓墨香,在字里行间氤氲、升华。

  这些诗句,大概能够回答一些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很多人感到一生很难做到的事情,他做起来始终这样自然,没有丝毫的做作和勉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回望华益慰的人生旅程,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在他身上深深积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他身上深深扎根。

  人文底蕴,是一个人理想情操的“固化剂”,也是品格修养的“稳定剂”,不是管一时,而是管长远。对于华益慰来说,许多秉持终生的信念和操守,他在人生之初就灌注骨髓、融入灵魂!

  他曾就读的两所名校的校训和校歌,让他铭记一生,也让他身体力行。

  天津耀华学校,有这样的校训:“淡泊宁静,敬业乐群”。南开中学校歌里,有“允公允能”一句。在向儿子华俭、华新解释这句歌词时,华益慰一语中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德才兼备。”

  谆谆教诲,也是家风的传承。华益慰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小时候,他经常听到患者深夜来敲父母卧室的窗棂。每次,爸爸总是披衣而起,不管刮风下雨,提起药箱就出诊。同样,华俭和华新小时候,也经常听到这样的敲窗声。爸爸出诊也像爷爷一样,从不耽搁一分钟……

  当一种家风被文化熏陶,就放射出人文精神的光彩。谈起捐献遗体,一般家庭很难接受。但是,在华益慰的姐妹们看来,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因为,他们的父母,就是这样做的。父母的遗体献了,器官做成了标本,连骨灰也没有留下。4名子女,只保留了父母每人一套组织切片,每人100片。

  现在,“轮”到华益慰捐献遗体了。妹妹华幼慰为大哥而骄傲:“我们这样的家庭根本不相信人有灵魂。但是,将来我要把宣传大哥事迹的报纸都收集完整,一把火烧了,告诉爸爸妈妈,大哥干得挺好!”

  高山仰止。华益慰的一位同事这样感慨:“华主任是一位表里如一的本色英雄。我常常想,人和人有时就差一点点,但这一点点高度,很多人一辈子也赶不上!”

    ●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为什么他能“看一位患者,交一位朋友”?

  一位白衣天使的和谐意识

    华益慰喜欢听侯宝林的相声。这位相声大师说过一句话:“观众是演员的衣食父母。”

  华益慰把这句话引用到医生身上:“病人是医生的衣食父母。”因此,他对一些医院剑拔弩张的医患关系感到痛心。在他看来,医生与患者相依相存,关系理应像一家人一样和谐。

  56年来,他始终视患者为亲人,他那动人而温暖的“华氏微笑”,让每一名患者如沐春风。记者采访中,很多与他年龄相仿甚至比他年纪还大的患者谈起他,居然说:“华医生就像慈祥的父亲一样!”

  医生和患者,都把心目中最尊重的位置留给对方。这是何等动人的和谐!

  一个和谐的社会,不能缺少自觉维护和谐的公民。在华益慰看来,一名病人的安危,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医生对患者的治疗质量,不仅关系到患者所有的亲人对医生的评价,也影响到医院的声誉甚至整个医疗行业的声誉,进而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他常说:一名医生必须“用心,而不是单单用手术刀为患者服务。”

  “看一位患者,交一位朋友。”华益慰终生秉持的信念,赢得了患者发自内心的共鸣。曾几何时,互联网上充满了患者对医生的指责。华益慰的出现,让网上世界新风扑面,激荡起爱的暖流:

    ——一位网友对华益慰身患胃癌进行了反思。他说,外科医生饮食不规律,有时在手术台旁一站就是数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滴水不沾,粒米不进。所以,我有一个想法,能否预先配好牛奶、麦片,方便的时候由护士将吸管放入医生口中吸食,这样就能让医生适当进食,减少胃病的发生。

    ——一位网友对论坛文风进行了反思:他说,对待医疗行业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往往习惯于一味指责,用激情而不是理性,用批判而不是建设,用炒作而不是冷静,用敌意而不是善意……把医患关系弄得更加紧张。这样的现象,难道是和谐的吗?

    ——一位网友对医疗卫生制度改革提出建议。他说,改革不能让缺德者发横财,而让好医生固守清贫,要用正义的规则来维护好医生的正当利益。可不可以献爱心集资设“华益慰奖”,奖励像华益慰般的好大夫?……

  展阅这些情深意切的话语,记者不禁感慨: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不是缺少美好的事物,而是缺少感受美好的心态;不是缺少对美好的赞美,而是缺少对美好的回馈。

  当越来越多的华益慰不断涌现,我们有理由相信——

  一个春风习习的和谐社会,正在到来!




  编辑: 王涪京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6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xinwen@dzwww.com
鲁ICP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