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关系乘上新世纪的航船
——中非合作论坛6周年历程回顾
一、中非合作论坛的创立和北京2000年部长级会议。
以1956年新中国与埃及建交为开端,经过44个春秋的洗礼,中非友好关系在世纪之交愈发成熟、稳健,并继续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中非双方在政治、经贸、文教卫生等各领域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并取得了累累硕果。
冷战后的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发展中国家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面对新的国际形势,中非都有着进一步加强磋商与合作,共同应对新世纪挑战的强烈愿望。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非友好基础深厚,双方有着相似的历史遭遇,没有任何历史恩怨,又面临着共同的发展任务,在国际事务中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中非建立更加密切的友好合作关系,符合双方的利益,顺应世界和平与发展潮流。在此形势下,一些非洲国家向中方提出,希望建立中非之间集体对话与合作机制。中国政府经过研究,决定接受非洲国家建议,倡议召开中非合作论坛,通过这种多边磋商形式,就面临的重大问题交换看法,协调立场,共同勾画中非双方在新世纪的合作方向与蓝图。可以说,举办论坛是形势变化的要求,是中国与非洲国家半个世纪友好合作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非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合自强、应对挑战,推动南南合作的重要举措。
1999年10月,江泽民主席亲自致信与我有外交关系的非洲国家元首及非统秘书长萨利姆,正式发出召开中非合作论坛-北京2000年部长级会议的倡议,并提出"平等磋商、增进了解、扩大共识、加强友谊、促进合作"的会议宗旨,以及会议"面向二十一世纪如何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以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和"如何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中非在经贸合作领域的合作"的两大议题。非洲各国领导人对江主席的信函予以热烈响应,通过复信等各种形式支持中方倡议,并表示将派遣部长与会。2000年1月,外交部长唐家璇、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联名向我非洲建交国的外长和主管对外经贸合作事务的部长发出与会邀请,很快便得到了各国的积极反馈。
此后,中方会议筹备工作和中非双方就会议有关事项的磋商也紧锣密鼓地展开。
在中非之间举办如此规模的大型多边会议,在中国外交史上尚属首次,在会议筹办方面面临着诸多新课题。1999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会议筹备委员会正式成立,由唐家璇外长和石广生部长担任名誉主席,外交部副部长吉佩定、外经贸部副部长孙广相任主席,除外交部、外经贸部两家牵头部门外,还包括18个与中非合作关系密切或与会议筹备有关的部委及单位。筹委会在外交部非洲司设秘书处,秘书处下设政治、经贸、会务、礼宾、新闻、后勤和安全等7个职能小组。在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筹委会的直接领导下,各个职能小组均本着创新务实的精神高效运转,很快就会议方方面面的筹备工作提出了方案,并逐步细化、落实,为会议的成功举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筹备过程中,中非双方对会议文件的准备与磋商是重中之重。中方文件初稿形成后,立即通过各种方式向非洲国家广泛征求意见。在国内,中方与非洲驻华使节进行了多达11次的磋商,并利用非洲国家派团访华的机会,听取对方对文件和会议安排的意见与建议;吉佩定和孙广相两位筹委会主席还分别专门赴非洲部分国家进行磋商。在磋商中,中非双方本着互谅互让、求同存异的精神,坦诚地对话和交换看法,对文件进行了3次大的修改,非洲方面的观点和想法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体现,使会议文件最终成为中非双方共同推出的一个有重大影响、对中非关系未来发展有指导意义、对南南合作起推动作用的重要文献。
经过中非双方一年多的努力和配合下,中非合作论坛北京2000年部长级会议于10月10日至12日如期召开,并获得成功,取得丰硕的成果。
会议有两大特点。一是出席规格高,江泽民主席、非统前任、现任和候任主席--阿尔及利亚总统布特弗利卡、多哥总统埃亚德马、赞比亚总统奇卢巴,以及坦桑总统姆卡帕还应邀作为特邀嘉宾出席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胡锦涛副主席、钱其琛副总理、吴仪国务委员、非统秘书长萨利姆也参加了开幕式;朱镕基总理、萨利姆秘书长出席闭幕式并讲话,阿尔及利亚总统布特弗利卡也出席了闭幕式;钱其琛副总理、吴仪国务委员共同为与会代表举行了盛大欢迎宴会;44个与我建交的非洲国家79位部长以及代表索马里政府的索驻华大使与会,与我未建交的马拉维和利比里亚也派出代表团以观察员身份与会;17家国际和地区组织的代表作为"应邀嘉宾"出席;加上在华参加中非经贸官员研讨班和非洲青年外交官访华团的40多名学员,及40多名非洲企业家,非洲方面与会者超过500人。
二是内容丰富。为加深中非企业间的了解与合作,推动中国企业走向非洲,筹委会邀请了国内20个省市的领导以及50多家企业的约100名代表与会,并组织了非洲官员同他们见面会,共同探讨如何扩大经贸合作问题;为切实推动中非之间实质性合作,论坛在主会召开的同时,平行安排了四场分会,分时间段和不同专题,以研讨会形式,就中非经贸和其他实质性领域的合作进行讨论。这四场分会的主题分别是:(一)教育、科技与卫生合作;(二)中国与非洲国家改革的主要经验交流;(三)中非投资与贸易;(四)消除贫困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此外,为使非洲与会者更多地了解中国,广东省政府还邀请与会各国代表前往广州和深圳参观访问。
此次论坛会议取得的成果和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五点:
一是发表了两个文件,即《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宣言》和《中非经济和社会发展合作纲领》。《宣言》集中反映中非双方对重大国际和政治问题,特别是关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共识以及加强中非友好合作关系的共同愿望。《合作纲领》主要阐述中非在经贸等领域合作的具体设想和措施。这两份文件将成为中非进一步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推动全方位和各领域合作的指南。
二是建立了中非定期磋商的集体对话机制,并给中非关系进行了定位。中非双方同意今后每两年举行一次高官会,每三年举行一次部长级会议。双方还在《北京宣言》和《合作纲领》中表示,决心进一步巩固中非在多层次、各领域的合作,在南南框架内建立长期稳定、平等互利的新型伙伴关系。
三是双方系统阐述了对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有关主张,并为实现这一目标提出了努力方向,从整体上壮大了发展中国家在建立新秩序这一问题上的声势。双方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非统宪章的原则和精神以及其他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应成为国际新秩序的政治基础。建立国际新秩序,应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应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江泽民主席在开幕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还提出,中非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应加强团结,积极推动南南合作;促进对话,努力改善南北关系;积极进取,平等参与国际事务;面向未来,建立长期稳定、平等互利的新型伙伴关系。这些都得到了非洲方面的广泛认同。
四是中非互利合作出台了一些实质性措施,并对双方未来在各领域的实质性合作制订了蓝图。中方首次宣布减免非洲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100亿元人民币债务;提供专项基金,支持和鼓励中国企业到非洲开展互利合作;设立"非洲人力资源开发基金",帮助非洲国家培训专业人才等。朱镕基总理在闭幕式上的讲话中还为开创中非经贸合作新局面提出了五点具体建议:继续扩大进出口贸易;积极发展投资合作;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援助工作;拓宽多领域合作;共同推动非洲债务问题的解决。
五是论坛会议引起了国内各部门、各地方、经贸界以及普通群众对非洲和中非关系的热情关注,为我更好地开展对非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这次会议,尤其是中央最高领导人的亲自参与、媒体的广泛报道以及各单位与省市企业的与会,使更多的人对非洲的印象有所改观,或开始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认识非洲,对中非关系理解更为深入,也更为重视。
论坛会的成功召开得到了各方面的热烈反应。非洲方面普遍高度赞赏此次会议的意义,认为论坛的建立为进一步发展中非友好合作关系提供了一个机会,为双方提供了一个交流与对话的框架,"具有划时代意义",将成为双方合作的一个新的里程碑;非洲国家与会部长们在大会发言以及双边会见中,对中方会议组织工作表示满意和赞赏,称赞会议有四大特点:接待热情、气氛友好、文件高质、成果丰富;非洲方面还普遍要求论坛机制化,埃塞俄比亚在会上宣布希下届论坛会议在亚的斯亚贝巴举行。国际社会对此次论坛会密切关注,各大媒体都来京采访了会议,较详尽、及时地对会议情况做了报道。
中非合作论坛是新形势下双方在南南合作的范畴内,面向未来、加强合作、共谋发展的重大举措。江泽民主席在开幕式讲话中将论坛称为"中非关系史上的一次创举"。论坛北京2000年部长级会议,是论坛机制的开篇之作,标志着中非合作论坛--这一承载着新世纪中非关系的航船已起锚向既定的航向前进。
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2000年部长级会议后续行动和论坛机制建设
北京2000年部长级会议召开后的三年时间里,在中非双方共同努力下,论坛后续行动取得了积极进展。
--高层交往和各类人员往来频繁,政治磋商机制日益多元化。中国领导人先后20次访非,30余位非洲领导人先后访华。中国与非洲国家外交部间政治磋商机制、经贸混委会、科技联委会等双边机制运转良好,为中非进一步开展对话与协调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进一步加强。中非在联合国等国际多边领域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共同维护了双方的合法权益。中国积极支持和参与联合国在非洲的维和行动,先后向联合国刚果(金)特派团、联合国利比里亚特派团派出军事观察员和维和部队,为非洲的和平稳定做出了贡献。
--经贸互利合作成果丰硕。中非贸易额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从2000年的106亿美元,上升到2002年的123.89亿美元,2003年论坛第2届部长级会议召开前(1-10月)已经达到149.8亿美元。中国对非投资迅速攀升,三年内中方在非洲兴办各类企业117家。
--中方减免非洲31国105亿元人民币对华到期债务,提前超额完成对非免债承诺。中国继续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非提供援助,总额增加,无偿援助不断扩大比例。
--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成效显著。在"非洲人力资源开发基金"项下,中方举办各类培训班近300起,培养、培训非洲专业人才近7000名,向非洲派遣专家和教师500多人次。
--在医疗卫生、金融、旅游、文化、科技和环保等领域的合作也在不断扩大和深化。
与此同时,中非合作论坛机制建设不断完善,为论坛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论坛北京2000年部长级会议上,中非双方对论坛今后延续与发展问题达成了共识。会后,论坛后续机制建设列入中非双方的议事日程。中方在原会议筹委会基础上,成立了由21个部级单位组成的"中非合作论坛中方后续行动委员会"(现有27个成员单位),由外交部长和外经贸部长任名誉两主席,外交部和外经贸部主管部领导任后续委两主席。后续委的主要负责协调中方各部门落实论坛各项后续行动。后续委秘书处由外交部、外经贸部、财政部相关人员组成,秘书长由外交部非洲司司长担任,秘书处设办公室,为日常办事机构,设在外交部非洲司。埃塞俄比亚、赞比亚、苏丹等部分非洲国家也建立了相应的论坛后续行动部际委员会。
2001年7月,中非双方在赞比亚首都卢萨卡召开了部长级磋商会,并取得两大成果。一是决定论坛第2届部长级会议于2003年底在埃塞俄比亚举行;二是会议原则通过了《中非合作论坛后续机制程序》,为论坛今后发展建立了具体的机制框架。2002年4月,经各国批准后,《中非合作论坛后续机制程序》正式生效。《机制程序》规定,每三年将轮流在中国和非洲国家举办一届论坛部长级会议,高官会在部长级会议前一年及前数日各举行一次。此外,非洲驻华使节与中方后续委秘书处将保持定期磋商。卢萨卡会议在中非合作论坛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标志着论坛正式步入机制化轨道。
三、论坛第2届部长级会议
2003年12月15~16日,中非合作论坛第2届部长级会议在素有"高原新花"美誉的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这是中非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首次在非洲国家召开。中非经过双方沟通与协调,决定将本次会议的主题定为:巩固和发展中非友谊,深化和扩大互利合作;宗旨为:务实合作,面向行动。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埃塞俄比亚总理梅莱斯等13位非洲国家领导人出席会议开幕式。中国和44个非洲国家负责外交和国际经济合作事务的70余名部长,以及非盟委员会主席、联合国秘书长代表、部分国际和非洲地区组织的代表与会。与中国无外交关系的马拉维和斯威士兰派代表以观察员身份列席了会议。中非领导人和政府部长们回顾了中非双方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2000年首届部长级会议后续行动的有关情况,集中探讨了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深化合作的新思路和新举措,并达成了广泛共识。会议还发表了《中非合作论坛-亚的斯亚贝巴行动计划(2004至2006年)》,为未来三年的中非合作制定了总体规划。
温家宝总理与会,是中国新一届领导人首次访问非洲,体现了中国政府重视非洲的的一贯政策。温总理在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新形势下发展中非关系的四点建议:(一)相互支持,推动传统友好关系继续发展,扩大高层交往,加深政治互信,巩固合作基础;(二)加强磋商,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倡导世界不同文明和不同发展模式的相互交流与借鉴;(三)协调立场,共同应对全球化挑战,呼吁国际社会帮助非洲等发展中国家提高自主发展能力,推动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四)深化合作,开创中非友好关系新局面。温总理还代表中国政府宣布:开放市场,给予非洲部分最不发达国家部分输华商品免关税待遇;加强中非人力资源开发合作,大幅增加对非培训经费,争取3年内为非洲培养、培训1万名各类人才;鼓励和推进中非企业间开展互利合作,支持中国企业赴非投资;扩大旅游合作,给予已提出申请的毛里求斯、津巴布韦、坦桑尼亚、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塞舌尔、突尼斯、赞比亚等8国"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目的地"地位;加强文化和民间交流,于2004年举办"中非青年联欢节"、以非洲为主宾洲的"相约北京"国际艺术节和"中华文化非洲行"活动。
非洲方面对温总理的讲话反响热烈,高度赞赏中国与非洲真诚友好、平等合作;充分肯定中非合作论坛机制,称赞论坛业已成为中非加强磋商、团结与合作的有效框架,为新时期中国和非洲国家共同实现发展与稳定、建立更加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发挥着重要作用,堪称亚非两大洲团结与合作的新起点,是新形势下的"万隆会议"。非洲领导人强调,中非正处在各自发展的历史关键阶段,论坛会议有利于双方通过紧密合作,争取到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致论坛会议的贺词中称论坛为南南合作的典范,清楚地表明中非关系依然充满活力。
在中非双方的密切配合下,第2届部长级会议作为首次在非洲国家举办的论坛会议,获得了巨大成功。主要体现在:第一、本次会议得到中非双方高度重视,规格高、规模大,产生了广泛影响。在论坛框架内进一步加强在经贸等领域的互利合作、在国际事务中协调立场,完全符合双方需要。会议是南南合作的又一次成功尝试,为这一合作提供了新的动力。
第二、会议在务实合作方面成果斐然。会议通过的《行动计划》注重务实行动。中方在会议上出台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合作新举措,旨在帮助非洲国家实现发展和解决实际困难,为中非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第三、会议达到了"论坛搭台,企业唱戏"的目标。会议主张,中非合作不能局限于政府层面上,而要调动中非企业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中非合作的生力军。为配合这次会议,中非双方在会前举行了中非企业家大会,吸引了近500名中非企业家。中非企业就16个合作项目签订正式合约,就15个项目签署了合作意向书,项目总金额共达5亿多美元。大会为中非企业家交流与接触开创了成功先例,双方决定将企业家大会列为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将在部长级会议期间平行召开。
中非合作论坛第2届会议是一次继往开来的会议,它的成功充分表明,中国和非洲之间既有深厚的传统友谊和良好的合作基础,又有谋求共同发展的强烈愿望,双方合作前景广阔。
四、第2届部长级会议后续行动
第2届部长级会议后,在中非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论坛各项后续行动进展顺利。
(一)中非双方在政治领域的互信与合作进一步加强。
中非高层往来呈现新高潮,2004年初至今,非洲国家共有19位总统、8位总理和首相、3位副总统和21位外长访华。今年初,李肇星外长访问了非洲6国,这是中国外长连续第16年将非洲作为当年的首访地。4月,胡锦涛主席访问了摩洛哥、尼日利亚和肯尼亚3国。6月中旬,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问了埃及、加纳、刚果(布)、安哥拉、南非、坦桑尼亚和乌干达7国。这些密集的高层互访充分体现了双方领导人对继承和发扬中非传统友好的高度重视,为促进中非之间的政治互信、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和在国际事务中的协调配合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政府始终把发展中非友好合作关系置于中国外交的重要位置。今年1月,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提出愿与非洲建立和发展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发表系统阐述对非政策的文件,也是中国政府发表的首份面向一个洲域的政策文件,表明了中方在新形势下不断拓展和深化中非各领域合作,将中非友好合作关系推向更高水平的真诚意愿和坚定决心。
在国际事务中,中非双方继续保持密切磋商与合作。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等多边场合,一如既往地支持非洲国家的合理主张,重视非洲国家的关切,在涉及非洲国家正当权益问题上为非洲朋友仗义执言。中国十分关注并积极支持非洲和平事业。今年5月底,中国向联合国在苏丹的维和行动派出435人维和部队。至此,中国参与的联合国在非维和行动有7项,共有1295名维和人员正在非洲执行维和任务。
中非在政治领域交往与合作的不断加强,为中非合作论坛的发展和各项后续行动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二)中非经贸合作继续保持强劲增长。
2005年,中非贸易额达到创纪录的397.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9%,其中中方逆差约24亿美元。中方重视一些非洲国家对华贸易逆差问题,并采取措施鼓励扩大从非洲进口。根据中方承诺,中国免除非洲最不发达国家190个税目输华商品的关税,目前已有28个非洲国家享受此优惠。据中国海关统计,2005年享受对非特惠进口的货物总值达3.8亿美元,同比增长87.8%,比同期中国从非洲进口增幅高出53个百分点。这表明,中方这一优惠政策取得了实效。
中国对非投资亦取得新进展。据初步统计,截至2005年底,中国累计对非直接投资11.8亿美元,设立各类企业800多家,投资项目遍布49个非洲国家,涉及贸易、生产加工、资源开发、交通运输、通讯、农业等众多领域。
此外,中国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继续向非洲国家提供各类援助,承担了筑路、修建医院、城市供水、住宅建设等基础设施成套项目,帮助非洲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发展。2005年以来,中国政府还向遭受干旱、虫灾、疫病等侵害的非洲国家提供了人道主义救援物资、药品、粮食等紧急救灾援助。
(三)双方在社会发展领域的合作续有进展。
第2届部长级会议以来,中国共为非洲国家培训各类人才约7600人。培训对象包括政府官员和各类技术人员,培训内容涉及行政管理、经济管理、医疗卫生、网络通信、农业技术、领事保护、教育、环保等多个领域。2006年,中方预计为非洲国家培训各类人才近3000名。根据目前情况,中方将超额完成温总理作出的3年为非洲培训1万人的郑重承诺。
中非教育领域的合作得到进一步加强。2005年11月27日,中非教育部长论坛在北京举行,17个非洲国家的教育部长与会。会议围绕"中非国家教育发展战略与国际交流合作"展开了对话。中方宣布:今后5年内使非洲享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留学生人数翻一番;2006至2008年每年为非洲培训1000名教育官员和教师;以及加强学术交流、在非洲开展汉语教学等新举措。这是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中非开展教育多边合作的成功实践。
2005年下半年,纳米比亚、博茨瓦纳、马达加斯加、莱索托等4个国家成为中国公民自费旅游目的地国。今年6月温家宝总理访问非洲期间,宣布加纳成为中国公民自费旅游目的地国。至此,已有17个非洲国家成为中国公民自费旅游目的地。中非旅游合作不仅促进了双方旅游业的发展,也增进了中非人民间的了解与友谊。
中非在文化领域继续开展丰富多彩的交流与合作。2004年,以非洲为主宾洲的"相约北京"国际艺术节活动在北京成功举行,有9个非洲艺术团和8个非洲国家政府文化代表团参加了活动,并在京举办了以非洲为主体的艺术展览,温家宝总理亲自出席艺术节闭幕式,对此活动予以高度评价。2004年7月,覆盖非洲16个国家的"中华文化非洲行"活动取得成功,陈至立国务委员赴南非出席了活动开幕式。中国歌舞、杂技和武术演出团体赴非洲11国访问演出,并在南非、喀麦隆和加纳三国举办中国艺术节。此外,双方在文学、影视、考古、博物馆等方面的交往也十分活跃。
2005年8月,首批12名中国青年志愿者赴埃塞俄比亚,开始为期半年的服务工作,这一尝试取得了成功。中国青年志愿者的表现受到埃塞政府的充分肯定,使中国赴非洲青年志愿者行动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局。今年8月,第2届"中非青年联欢节"将在华举行。相信志愿者和青年节等活动今后将成为中非青年交往的亮点。
在多边层面,中方同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NEPAD)的交流与合作得到发展。中方重视并支持NEPAD,在论坛框架下通过双边途径,在基础设施建设、传染病防治、人力资源开发、教育和农业等NEPAD确定的优先领域与非洲国家开展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今年6月温总理访问南非期间,会见了NEPAD秘书处首席执行官,并宣布中国政府将资助NEPAD在坦桑尼亚和肯尼亚实施的护士和助产士培训项目。今年7月NEPAD秘书处代表团访华期间,论坛中方后续委秘书处与NEPAD签署了《中非合作论坛中方后续行动委员会秘书处与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秘书处关于加强磋商与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为双方今后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3届部长级会议的筹备。
根据论坛后续机制程序,中非合作论坛第4届高官会于2005年8月在北京举行。会议对论坛第2届部长级会议后续行动进行了中期评估,并就扩大中国对非投资进行了专题讨论。根据非洲国家的愿望,中方在会上提议,于2006年秋在北京召开"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3届部长级会议",受到非方的普遍欢迎和积极支持。
今年2月,胡锦涛主席亲笔致信非洲与我建交的47国领导人,邀请他们出席论坛北京峰会。外交部长李肇星、商务部长薄熙来联名致信非洲各国外长、主管经贸合作的部长邀请他们出席峰会前举行的论坛第3届部长级会议。胡主席的邀请得到非方的积极回应,目前绝大多数论坛非方成员国均已表示将以最高级别出席峰会。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将是中非关系史上的一件盛事,中非领导人将有机会共同回顾中非友好合作历史,探讨如何在新形势下建立和发展政治上平等互利、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中非新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描绘中非关系未来发展的蓝图,并对今后3年中非在经贸领域的合作进行具体规划。
目前论坛北京峰会的各项筹备工作正在加紧进行。中非双方高度重视峰会,就峰会筹备工作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下,北京峰会必将开成一次隆重、务实的盛会,中非合作论坛--这艘承载着新世纪中非关系的伟大航船必将乘风破浪,驶向中非友谊的美好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