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嫦娥二号将于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发射

2010-09-29 15:04:00    作者: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国探月工程新闻发言人今日发布消息:嫦娥二号卫星和火箭已完成发射场区的测试和检查,测试结果正常,完全满足发射的技术条件。将于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如果遇到气候等原因,不能再第一窗口时间发射,还选择了10月2日和3日择机发射。

  中国第二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二号”目前和运载火箭已星箭合体,预计近日发射奔月。9月28日各路记者云集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熟悉采访现场,以及时报道这一盛事。中新社记者 宋吉河 摄

  中新网9月29日电 中国探月工程新闻发言人今日发布消息:嫦娥二号卫星和火箭已完成发射场区的测试和检查,测试结果正常,完全满足发射的技术条件。将于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如果遇到气候等原因,不能再第一窗口时间发射,还选择了10月2日和3日择机发射。

  “嫦娥二号”是“嫦娥一号”的备份星,也是“嫦娥二期”的先导星。在中国探月工程一期绕月探测工程实施过程中,为应对中国首次探月活动高技术、高风险的挑战,工程各系统开展一箭一星备份产品的生产和相关准备工作。考虑到探月二期工程需要攻克的关键技术多、技术跨度和实施难度大,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决定将“嫦娥一号”的备份星改造为探月工程二期的先导星“嫦娥二号”卫星,旨在试验验证“嫦娥三号”任务的部分关键技术,为“嫦娥三号/四号”探测器实现月面软着陆积累经验,深化月球科学探测。

  据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介绍,与“嫦娥一号”任务相比,“嫦娥二号”任务技术更新、难度更大、系统更复杂。对探月工程起承上启下关键作用的“嫦娥二号”,将实现六个方面的技术创新与突破:

  ——突破运载火箭直接将卫星发射至地月转移轨道的发射技术。相比“嫦娥一号”先发射到地球附近的过渡轨道,再经过自身多次调整进入奔月轨道,“嫦娥二号”卫星将由运载火箭直接送入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约38万公里的奔月轨道。“嫦娥一号”用了近14天时间进入工作轨道,“嫦娥二号”7天以内就可做到。因此,“嫦娥二号”任务对运载火箭推力要求更大,对入轨精度和控制精度要求更高。

  ——试验X频段深空测控技术,初步验证深空测控体制。“嫦娥二号”任务飞行测控将首次验证中国新建的X频段深空测控体制。相比“嫦娥一号”任务中使用的S频段卫星测控网,X频段无线电传输信号频率更高,远距离测控通信效果更好。

  ——验证100公里月球轨道捕获技术。“嫦娥一号”在距月面200公里处被月球捕获,“嫦娥二号”将在距月面100公里处进行制动,飞行速度更快、轨道更低、制动量更大,同时月球不均匀重力场对卫星轨道的摄动影响也相应增大,大大提高了对卫星制动控制精度的要求。

  ——验证100公里×15公里轨道机动与快速测定轨技术。“嫦娥二号”要验证100公里×15公里轨道机动与快速测定轨技术,测试将飞行轨道由100公里圆轨道调整为远月点100公里、近月点15公里的椭圆轨道的能力。

  ——试验全新的着陆相机,数据传输能力大幅提高。“嫦娥二号”增加配置了降落相机,以检验对月成像能力,为“嫦娥三号”月面软着陆做准备。数据传输速率也由“嫦娥一号”的3兆每秒翻倍为6兆每秒,还将进行12兆每秒的传播速率试验。

  ——对“嫦娥三号”预选着陆区进行高分辨率成像试验。“嫦娥二号”在100公里圆轨道和100公里×15公里轨道的近月点处,将分别对“嫦娥三号”的预选着陆区进行优于10米和1.5米分辨率的成像试验。

  链接:中国探月工程的总体规划

  据介绍,2020年前,中国月球探测工程以无人探测为主,分三个实施阶段。

  “绕”:2004年~2007年(一期),研制和发射我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实施绕月探测。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研制和发射月球探测卫星,突破绕月探测关键技术,对月球地形地幔、部分元素及物质成分、月壤特性、地月空间环境等进行全球性、整体性与综合性的探测,并初步建立中国月球探测航天工程系统。

  “落”:2013年前后(二期),进行首次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测。主要任务是突破月球软着陆、月面巡视勘察、深空测控通讯与遥控操作、深空探测运载火箭发射等关键技术,研制和发射月球软着陆探测器和巡视探测器,实现月球软着陆和巡视探测,对着陆区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和物质成分等进行探测,并开展月基天文观测。

  “回”:2020年前(三期),进行首次月球样品自动取样返回探测。主要任务是突破采样返回探测器小型采样返回舱、月表钻岩机、月表采样器、机器人操作臂等技术;在现场分析取样的基础上,采集关键性样品返回地球,进行试验室分析研究;深化对地月系统的起源与演化的认识。

马震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Baidu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