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01 07:32:00 作者: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图为自焚事件发生时伤者身上被烧坏的衣物至今还堆放在屋门口(9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9月20日,死伤者家的儿媳邓香英在家里设下的灵堂上烧纸钱。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那是一个灰蒙蒙、细雨纷飞的早晨。
早饭后,钟家大女儿钟如翠 一边帮母亲收拾餐桌,一边心不在焉地向窗外张望。同一时间,宜黄县 主管城建的副县长李敏军,率领宜黄县房管局、拆迁办、公安局、城管大队等部门的近百名人员,正在赶来钟家的路上。
8点45分,眼尖的钟如翠发现,自家楼房左侧的土路上,出现了几辆警车,而更远处的滨江大道旁,则停着黄色的大铲车和红色的消防车。此时,从警车车里下来的人,正快步朝自己家里走来。“不好,拆房子的人来了,快上楼”,听到钟如翠的呼喊,二女儿钟如琴 、小女儿钟如九(微博)及母亲、大伯快速跑上二楼,并反锁上了楼门。
此时,楼下的政府人员欲冲上二楼,并扭住了钟如翠和及时赶回家的弟弟钟如奎 和钟如田(微博)。三姐弟与政府工作人员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场面一度相当混乱。楼上的二女儿钟如琴、母亲罗志凤 及大伯叶忠诚 见自家人被抓住了,以为接下来就会拆房子,便用早已准备好的汽油点燃了自己……
宜黄县“910”拆迁自焚事件就此发生。
自焚事件发生多日来,宜黄县政府发布“误伤论”、钟家姐妹欲进京上访而被“机场堵截”、大女儿钟如翠向县长下跪、政府“抢尸”、钟家五兄妹“被软禁”等一些列事件相继发生。
局面仍未平复,争论依旧不止,回到事件发生的最初,到底是什么力量,令年仅31岁的钟如琴及母亲和大伯点燃身上的汽油?为什么宜黄会出现如此极端事件?9月20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赶赴江西南昌及抚州市宜黄县,对“910”拆迁自焚事件进行深入采访。
自焚者的前半生
1985年秋天,身有残疾的钟家诚,拖家带口从老家安徽农村迁移到了江西,在抚州市宜黄县凤冈镇一个偏僻的山地里,钟家人 搭起了茅草屋,算是为自己安了家。随后,钟家把户口从安徽老家迁到了宜黄县,从此,一家人算是真正的宜黄人了。
由于钟家诚身有残疾,干不了体力活,生活的担子便落在了妻子罗志凤的肩上。那时,36岁的罗志凤不但要照顾有病的丈夫和3个年幼的孩子,还要带着十几岁的大儿子到附近的小砖瓦厂打短工。一个女人,和男人一样挖土、和泥、烧窑、搬砖瓦,干的都是粗活儿。
紧巴的日子过了大约六七年, 钟家的孩子们渐渐长大成人,老大钟如满后面的两个弟弟和大妹妹也能出去打工挣钱了,家里的情况渐渐好转起来,这期间,钟家又接连添丁了一个男孩和两个女孩。
1995年,钟家盘下了家附近的一个小砖瓦厂,罗志凤从“干粗活的”女人,摇身变成了砖瓦厂的老板。而此时的宜黄县,也迎来了大发展的时代,城市化进程风起云涌,招商引资形势日新月异,昔日落后的宜黄县,正在快速地摆脱贫穷。
由于宜黄县的大规模建设,钟家的砖瓦生意曾一度红火。1999年,钟家关闭了小砖瓦厂,并用积蓄向政府买下了桥头村福泉岗一块荒地,建起了3层小楼。小楼拥有合法手续,户主的名字是二儿子钟如奎。3层小楼,钟家3个儿子各住一层,而4个女儿,(钟如翠33岁,钟如琴31岁,钟如凤26岁,钟如九22岁)则都先后去了南昌,在服装商场里做导购员。
日子好起来,母亲罗志凤终于可以安心照顾家庭,不用再去做粗活了。
钟家还有一个人重要人物,那就是大伯叶忠诚。叶忠诚是湖北人,终生未婚,是钟家诚的结拜弟兄。20多年来,叶忠诚一直生活在钟家,与钟家人亲如一家。
2007年,随着宜黄县城市东扩,钟家居住的地点,由原来的荒无人烟,一下被划进了新城区最核心地带。
但今年9月10日, 钟家人身上熊熊燃烧的火焰,宣告了这个家庭幸福的终结,也灼烤着这座拥有1700年历史的宜黄小城。
拆迁谈判破裂
事实上,从2002年开始,宜黄县征地拆迁的步伐就已开始加快。据了解,这一年的12月,宜黄县与浙江恒昌集团签订合同,前者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后者投资8亿元,整体开发河东新区。2003年春天,河东新区建设项目正式开工。自此,大规模的征地拆迁,从宜黄河东岸,逐渐逼向钟家所在的福泉岗。
宜黄县委宣传部的一位工作人员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按照客运站的整体设计方案,钟家的这个地块,将成为进入客运站广场的通道。对此,钟家人却似乎并不在意,“其实到底用我家这块地方建设什么,我们并不关心,如果补偿合理,我们愿意搬迁。”钟家大女儿钟如翠向记者坦言。
但补偿的条件却与钟家的预期相差甚远。
按照宜黄县政府的通报,政府对钟家给出了两种安置方案:一是货币补偿,给予钟家货币补偿414612元,装修价值及各项安置补偿费另行计算;二是房屋产权调换,在与钟家房屋相隔60米左右的同一地段进行房屋置换,同时为钟家在凤岗镇农科所范围内批建三户宅基地供其建房,总面积为360平方米,并将钟家13人全部纳入低保。
宜黄政府方面表示,这种补偿安置条件在宜黄尚无先例。但钟家对两种方案均不接受。
宜黄政府称,钟家人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在自家原址自拆自建;二是如不能在原址自建,就要在规划的商业街中置换四块总计480平方米的可做店面房的商业用地,并准许他们自建和办理好相关建设手续,其房屋价值及装修等按市场价格另行补偿;三是如不能满足上述要求,必须补偿300万元作为安置费。否则,拒不接受拆迁。
9月21日,钟家姐妹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政府的上述说法是“撒谎”。
钟如奎告诉记者,“我家从来没有提出三点要求,这完全是颠倒黑白,我敢与房管局长对质。”
钟家二儿子钟如奎表示,政府提出的条件没法让人接受:钟家整栋楼将近400平方米,一共才评估41万多元,算下来每平方米只有1000多元。而周围的商品房毛坯房已经是2700多元,这样的货币补偿方式根本不合理。
至于给三套安置房子的方案,即与原来同等面积,另外再给拆迁补偿每平方米480元,钟如奎告诉记者,这套方案只是口头说过,从来没有书面协议。而且,安置房至今没盖,准备盖安置房的土地还是一片荒地,“拆迁后搬到哪里去住都不知道。”钟如奎说。
钟家拒绝了政府提出的补偿安置方案。
采访中,钟如翠曾不止一次告诉记者,他们家提出的补偿方案是,在被拆迁房屋的马路对面给一块和现有房屋土地面积一样大的土地,由他们自行建筑房屋。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