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履行职责服务人民 写在第11个中国记者节之际

2010-11-08 09:16:00    作者:周玮廖翊白瀛   来源:新华网  

2010年11月8日,是第十一个中国记者节。王天定的旅途并不孤独,一个个新闻同仁坚守“三贴近”原则,以自己的赤诚、热血、操守与无畏,与他并肩而行。

  新华网北京11月7日电(记者周玮 廖翊 白瀛)2010年11月8日,是第十一个中国记者节。

  行走在阡陌街巷、城市乡村,用心记录历史,传递感动——在这个节日里,回首一路而来的足迹——有快乐,有慰籍。

  继承优良传统,为社会发展进步鼓与呼,做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在这个节日里,重温新闻记者的职责——是纪念,是提醒。

  突发事件中彰显责任

  在地震、泥石流、火灾等突发事件中,第一时间出现在最前沿的记者,承担起传播信息、澄清真相、化解矛盾、凝聚力量的责任,他们无惧无畏、甘于奉献的身影,生动诠释着新闻媒体作为信息与公众之间“桥梁”的角色定位。

  今年8月7日23时,甘肃舟曲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8日清晨,甘肃日报社即有3批记者赶往灾区。为赶时间发回稿件,几名记者商议,由一人在车上写稿,其他人分头提供信息,就这样,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发回了稿件,向外界迅速传递灾区的真实情况。从8月10日起,《甘肃日报》将每天增印的报纸当天用专车送往灾区。一篇篇报道、一幅幅照片,延伸了关爱和希望,传递了信心和力量,为夺取抢险救灾胜利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突发事件报道中,新闻媒体始终牢记身上重责:发掘人性的善良、无私、坚强,弘扬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的美好情怀,传递温暖与崇高。

  坚持“三贴近”成就民生笔触

  “勿忘人民”,这是著名记者穆青生前的肺腑之言。这份赤子情怀,照亮着当代中国记者的求索之旅!

  “他不是在基层采访,就一定在下基层的路上。”《河南日报》的同事们这样描述着他们的老同事王天定的行迹。

  王天定,这位55岁的《河南日报》摄影记者,跑遍了河南省158个市、县、区的1000多个乡镇,始终“心明眼亮下基层”。《郭店镇粮管所仍在给农民打白条》《非法金融机构违规经营,受苦百姓叫苦连天》《领导“竭泽而渔”集资修路,百姓“雪上加霜”无力脱贫》……一幅幅揭露假恶丑、表达正义良知的新闻照片,在社会激起强烈反响。

  王天定的旅途并不孤独,一个个新闻同仁坚守“三贴近”原则,以自己的赤诚、热血、操守与无畏,与他并肩而行。“百姓记者”,这是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给王天定们的亲切赞誉——

  辽宁电视台史联文在30多年的记者生涯中,一直“拼”在最前沿:2003年春夏非典肆虐之时,他以生命为代价,毅然进入非典病房,与非典病人零距离;2007年,辽宁遭遇罕见暴风雪,已过知天命之年的史联文将自己绑在了飞驰的列车车厢外,扛着摄影机拍摄到震撼人心的真实画面。

  《中国铁道建筑报》记者江耀明,秉承“吃苦是记者最大的幸福,受累是记者最高的享受,歌颂人民是记者的使命和责任”。在青藏铁路建设的5年中,他24次登上海拔5000米的生命禁区,深入一线采访,将新时代筑路人的伟大精神展现于世界。

  《中国安全生产报》记者黄雄坚持认为,一个记者,只有为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正义说话,才算是尽到党的新闻工作者之责。他一直奔波在安全生产第一线,不仅关注着一个个事故与生命,更关注事故背后的问题与“黑幕”,在一次次的利诱与威胁面前,他始终没有退缩。

  ……

  “‘三贴近’是记者的动力之源,践行‘三贴近’,记者心中才有新闻,笔下才有精品。”获得本届长江韬奋奖的江耀明的一席感言,说出了当代记者的共同心声。

  以国际视野报道真实中国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断丰富着“记者”这个行当的内涵。当前,如何以开放的姿态报道中国,让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成为摆在中国传媒界面前的重要议题。

  为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丰富、多彩、变化的中国,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深入了解,新闻同仁正不断拓宽视野、拓展思路,发掘最新鲜、最活泼、最真实的新闻。

  在获得一等奖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访谈栏目《来自海外的声音》节目中,主持人和外国嘉宾相对而坐,讲故事,聊观点,谈他们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通过他们的经历反映中国的发展和进步。该栏目自1999年播出以来,一直为海外听众所喜爱,多次被世界广播联盟评为短波知名栏目。

  来自中国的声音正进一步在世界广泛传播,真实的中国日益真切地展示在世人面前。目前新华社共用7种文字24小时向世界播发中国新闻,海内外用户逐年递增;中央电视台英语、西语、法语等国际频道在美、英、法、北欧、非洲和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实现落地入户,部分节目进入当地电视频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使用59种语言向世界广播;中国日报目前发行到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日益激烈的国际传播竞争中,争取话语权、主动权并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传播能力——中国新闻人正为此而努力。

余梁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