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19 09:37:00 作者:吕天玲 来源:南方日报
抑通胀开始多管齐下
价格管制预警加息时机逼近
南方日报驻京记者吕天玲
伴随着通胀压力的不断增大,年内二度加息传闻风声又起。近日股市大幅度下跌,韩国央行也宣布了今年的第二次加息。有传闻说,今日将是一个加息敏感窗口。专家建议,央行本年度的二次加息应该一次性大幅加息50或75个基点。
把通胀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价格干预摆上日程
周三国内期货市场开始集体跳水,所有期货品种均下跌,其中沪铜等13个品种跌停。受期货市场的拖累,近期股市当日发生暴跌。当日,沪指收报2838.86点,跌55.68点,跌幅达1.92%,最低探至2824.12点。
期市和股市的接连跳水显示了投资者对通胀以及即将到来的紧缩政策的担忧。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17日发布报告,三季度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为104点,比二季度回落5点,这是连续五个季度上升后的首次回落。
国家统计局景气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认为,“回落主要表现在消费意愿回落,这背后是通胀预期上升。”只有41%的消费者认为目前是购物好时机,比二季度下降11个百分点。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OECD)昨日发布最新的全球经济预期,在报告中,OECD将中国2010年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从5月的预期值上涨2.5%提高到上涨2.8%。根据OECD的预计,2011年中国CPI将会上涨3.2%。中国2011年GDP将增长9.7%。2010年财政赤字将占GDP总额的1.9%,低于中国政府3%的目标。
在本周三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针对节节攀升的物价,国务院决定“必要时将实行价格临时干预”。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此前也表示,发改委将采取应对措施,把物价涨幅控制在普通消费者能承受的范围之内。
如何调控价格,有专家建议采取行政手段管制大宗商品、棉花等价格,稳定价格上限,不过,17日,发改委官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短期内不会草率实施严厉的价格管制措施。
在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看来,采取价格干预等行政手段的同时,采用储备投放等宏观调控政策,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解决物价问题,不失为一种良策。
消息人士昨日称,有关部门正考虑下周出售至少30万吨国储菜籽油。据了解,上述消息可能在今日公布,表明实际出售或将在下周进行。国家粮油交易中心此前称,在安徽粮食批发交易市场及其联网市场举行的国家临时存储食用油竞价交易会上,计划销售菜籽油29.98万吨,实际成交29.90万吨。
中信证券最新报告指出,中国短期内物价预计仍将较快上升,物价调控政策效果显现需要一段时间,而控制货币供给才是解决通胀的根本途径。
“短期内的价格干预可能有助稳定通胀预期,但通胀上升主要还是供求决定,而货币供应对抑制需求具有明显作用。要稳定通胀,需控制货币总量,使货币增速回归中性水平。”该报告指出。
不过报告认为,随着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通胀预期有望受到抑制,囤积和企业加大库存的行为将逆转,这会降低需求,通胀也将得到一定缓解。
加息预期越来越强专家倾向有节奏多次加息
10月CPI同比上涨4.4%,创出25个月新高,其中食品涨幅达10.1%;同期新增人民币贷款亦远超预期,严峻的物价形势及信贷居高不下已迫使央行本月采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紧缩银根措施。
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日表示,价格上行压力需要引起各方面关注,此言引发了市场对央行近期加息的担忧。其实不仅是央行,商务部、发改委等多个部门近日也纷纷表示,要采取措施抑制通胀。政府对于治理通胀的决心引发了市场对于流动进一步收紧的担忧。
在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看来,近期周小川有关“筑好蓄水池”的表述,或能折射出货币政策实操者的心态。
“对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实行价格临时干预措施,短期内是有效的。”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表示,“但通胀预期不是马上就能控制下来的,管理通胀预期最好的办法就是实际利率由负变正。”
尽管再度加息未至,但包括货币政策在内的政策全面收紧已初露端倪,这也为12月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预热,而2011年“升值+加息+存款准备金率+资本管制”等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已然成形。
在11月宏观数据尚未出炉、通胀形势尚不具体的情况下,央行20日前加息的可能性不大。与市场传闻一次性大幅加息50或75个基点相比,很多经济学家更倾向于缓慢、有节奏地加息。
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年底加息政策效果将优于明年加息,年内加息将会缩短政策“时滞”;在加息节奏上,他倾向于有节奏地缓慢加息,而非一次性加息75个基点或更大幅度。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周其仁日前在“中国高新技术论坛———中国创业家峰会”上表示,加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通胀和货币市场价格飙涨问题。
周其仁此前曾撰文表示,加息只是丢给货币老虎的一块肉。要根治通胀问题恐怕需要包括人民币升值等配套措施。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