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全国6.8万人死于艾滋病 河南等6省成重灾区

2010-11-30 14:46:00    作者:叶洲   来源:京华时报  

卫生部昨天通报我国艾滋病疫情及防治工作情况时指出,截至2010年10月底,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37万余例,其中病人13万余例,死亡6.8万余例。

  广西柳州郊牛车坪村6岁艾滋孤儿阿龙长年独自一人生活,经媒体报道后引发强烈反响。

三大途径有效预防感染艾滋病。人民日报制图

  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防控艾滋病关系国家存亡

  本报讯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昨天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

  会议指出,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到民族兴衰和国家存亡。当前我国艾滋病流行形势依然严峻,防治任务还十分艰巨。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依法防治、科学防治,在切实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基础上,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

  会议确定了以下政策措施:扩大宣传教育覆盖面。加强对重点地区和人群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落实初中及以上学生学习防治知识的规定,制定媒体刊播防治知识和公益广告的指令性指标,全面普及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和政策;扩大监测检测覆盖面,最大限度发现感染者。加强监测网络建设,在基层推广使用快速简便的艾滋病检测方法。疫情严重地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主动开展艾滋病、梅毒检测咨询;扩大综合干预覆盖面,遏制艾滋病病毒传播。依法开展禁毒、打击卖淫嫖娼等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对易感人群、感染者和性病病人的综合干预,努力切断经性传播途径。建立强制隔离戒毒、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和药物维持治疗之间的衔接机制以及异地服药保障机制,最大限度收治吸毒人员;扩大抗病毒治疗覆盖面。完善以就地治疗、家庭治疗和社区治疗为主的抗病毒治疗服务网络,建立病人异地治疗保障机制,扩大中医药治疗规模。适当增加基本药物目录中抗艾滋病病毒治疗和机会性感染治疗药品的种类,扩大用药范围,逐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减轻病人医疗费用负担;加强血液安全管理,保障临床用血安全。大力推动无偿献血,提高血站血液筛查能力。加强对医疗卫生机构临床用血和院内感染的管理,强化病人和医务人员防护,预防医源性感染;加强对感染者和病人的关怀救助,落实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福利保障政策。努力消除歧视,保障感染者和病人及其家庭成员就医、就业、入学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加强对违法犯罪感染者和病人的治疗、救助,做好教育监管工作等。

  我国6.8万余人死于艾滋病

  卫生部昨天通报我国艾滋病疫情及防治工作情况时指出,截至2010年10月底,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37万余例,其中病人13万余例,死亡6.8万余例。

  2009年,卫生部和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联合评估结果表明:截至2009年底,估计我国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约74万人,其中病人约10.5万人;2009年新发感染者约4.8万人,因艾滋病相关死亡约2.6万人。

  卫生部通报显示,近两年,艾滋病疫情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呈现三个特点:一是艾滋病疫情持续上升,上升幅度有所减缓;二是性传播已成为主要传播途径,男性同性性传播上升速度明显;三是局部地区和特定人群疫情严重。云南、广西、河南、四川、新疆和广东6省区累计报告感染者和病人数占全国报告总数的77.1%。

  免费培训千名艾滋病治疗医生

  在第23个世界艾滋病日来临之际,由卫生部发起、默沙东中国独家赞助支持的“关艾”计划——艾滋病治疗医生教育项目,在北京正式启动,将持续1年为全国近千名艾滋病治疗医生进行免费培训。

  有关专家表示,艾滋病患者面临因免疫缺失而导致结核病或肝病等合并病症高发的现状,是目前普遍的治疗难题,项目旨在促进中国基层医生规范治疗技术、合理用药。这一“关艾”计划将艾滋病治疗医生这一群体置于议题中心,集合各界医学力量,深入探讨艾滋病的诊疗和医治,提高艾滋病的诊疗水平和用药标准。

  中国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治疗与关怀室主任张福杰说,临床研究显示,艾滋病患者结核或肝病发病率往往较高,因此,“关艾”计划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提高艾滋病治疗医生对艾滋病合并结核或肝病的认知,规范一线治疗方案,减少毒副作用的发生,从而降低艾滋病的死亡率。(京华时报 综合新华社 本报记者 叶洲报道)

王晓亮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