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甘肃探路工农考录公务员 是否存机制漏洞引担忧

2010-12-06 14:55:00    作者:宋常青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仅仅以农民为例,现在什么样的人才算是农民,这都是个大问题”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宋常青

  时隔多年,中国的工人、农民又有了直接“晋升”公务员的希望,前提是够“优秀”,其具体含义尚待阐明。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从甘肃省组织人事部门获悉,今年12月底前,该省将试点从工人和农民中招收公务员。放眼全国,目前只有甘肃、山东、安徽等少数省份在作此尝试。

  今年10月出台的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考录方案亦指出,探索从优秀工人、农民等一线人员中考录公务员的办法,在海关、国税、铁路公安等直属机构县级以下职位进行试点。

  中国共产党建党、执政之初,包括毛泽东在内的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高级干部俱为工农出身。其后,制度趋于定型,工人尚存“提干”一途,农民则为户籍所缚,当到副总理的陈永贵、县委书记的吴仁宝,仅为特例。

  直至如今,宪法第一条仍明示工人、农民在这个国家的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005年出台的公务员法,规定非领导职务公务员凡录必考,虽未设定职业等身份限制,事实上,学历成为一个通行门槛。“国考”面前,工人、农民鲜有问津者。

  近年来,执政党选人用人及国家公务员招录,越来越重视基层因素,但主要着眼点是为基层公务员打通向上通道,同时为较高层队伍注入鲜活血液。近年人大代表选举,同样也向基层倾斜,但作为兼职的人大代表,并非公务员身份。

  直接从基层工人、农民中招录公务员,是到今年才渐成一定规模的新气象。据甘肃省的待定方案,从工人、农民招收公务员,主要是为基层公务员补缺。

  这一新探索未及开展,便遇到老问题,如编制紧张。也有新问题,如谁是农民?

  尴尬与歧视

  甘肃省今年8月曾推出一个871名政法机关公务员的招录计划,但遇上冷热不均的尴尬:只有600余个岗位有人报考,其中一些岗位竞争还比较激烈,但剩余的岗位却很少有人关注。

  经主管部门分析,冷门岗位的出现,除有一些需要特殊技能外,大多数岗位是因为位于相对偏远、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人们不愿意去。

  甘肃省委组织部公务员管理处负责人何天鹏说,这一尴尬,导致为基层选拔人才的目的难以很好实现。

  有鉴于此,再加上中央主管部门今年的屡屡表态,甘肃省着手推动从工人农民中招收公务员。何天鹏说,此举有利于打破实际上的身份障碍,建立来自基层一线的党政干部选拔培养链,不断优化公务员队伍来源和经历结构,树立重视基层、崇尚实干的用人导向。

  另一考虑则是,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矛盾多发期,群众工作面临很大压力和挑战,一些从大学生中招录的人员对基层情况不熟悉,工作方式、说话方式往往与当地群众不合拍,工作难以开展。而一些优秀的工人、农民,能力突出,熟悉本地情况,并且能够扎根当地,对于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很有帮助,却因为选拔制度的问题,难以进入公务员队伍。

  “这一现状必须改变。”何天鹏认为,出自工人农民的公务员对工人农民更有感情,会在工作中更加认真负责,工人农民也容易接受他们的服务和管理。

  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主任李怀则看好此类公务员的“代言人”作用。他表示,当前我国工人和农民自我利益表达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但其利益表达机制还不完善,迫切需要一个稳定的、制度化和规范的途径,让更多熟悉基层基本情况的人员进入公务员队伍。

  而从互联网上反映的舆论来看,对甘肃拟推行的试点,既有赞同者,也不乏尖锐的批评声。

  赞同者认为,此举说明现在用人导向日益科学、多元化;而反对者则认为,公务员法实际上是开放的,单独从工人、农民招收公务员,是对这两个群体的歧视,也对其他群体不公平。

  何天鹏说,根据公务员法,工人农民考公务员在法理上确实不存在障碍,但实际上,目前的公务员招考工作,因为受到文化层次、年龄限制,实际上主要针对的是大学生群体,每年能够通过考试的工人或农民非常少,几乎是凤毛麟角。

  “真正有能力的工人农民难以进入公务员队伍,实际上也是一种歧视。”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何文盛说,歧视分为两种,一种是公开提出种种限制的显性歧视,另一种是隐性歧视,虽然制定了宽松的政策,但实际上仍把一部分政府机关需要的人排除在外。

  3%的“特招”

  在本次试点之前,甘肃省已有过从村干部中考录公务员的试点经验。

  2008年,甘肃省在天水市的1个县区、武威市的4个县区和临夏州的一个县区试点从优秀村干部中考试录用乡镇公务员,对象是连续担任现职5年以上的现任村支书、村主任,要求农村工作经验丰富、工作实绩突出,群众认可,满足以上条件者,学历放宽到中专(包括高中、职高、中技),年龄放宽到40岁,特别突出的可放宽至45岁。

  “以前的老村干部干一辈子,最后除了筋疲力尽、得罪人,没有什么盼头。”天水市麦积区社棠镇社棠村支部书记李忠说,“特别在我们这样偏远些的农村,当村干部往往不如自己出去打工、做点小生意,家里有时意见挺大。”

  2008年10月,李忠经过公开招考,成为麦积区首批4名由村干部考录的公务员之一。他说:“这一方面是给了优秀村干部出路,另一方面,村干部把这个看成是对村干部群体一种政治上的认同,有着极大的荣誉感和归属感。”他说自己这两年来不再患得患失,可以集中精力工作了。

  今年,甘肃在全省推开这项工作,选拔272名优秀村干部进入乡镇机关公务员队伍。而从优秀工人农民中招录公务员的试点,某种意义上是对村干部试点的放大。

  根据初步确定的方案,甘肃这一试点工作将在白银、天水、酒泉和定西4个市展开。在工人较为集中的白银市、天水市招录工人公务员,在酒泉市和定西市招录农民公务员。

  为了稳妥推进,甘肃初步确定今年试点名额不超过试点地当年总计划的3%,也就是每个地市10个左右甚至更少名额。

  为确保招录的公务员真正能够服务基层,试点原则上从工人中招录的安置在街道工作,从农民中招录的安置在乡镇工作。

  何天鹏介绍,甘肃各地的正式试点方案仍在制订之中,但有两点不会变:一是操作性,方案必须能够解决现在能够预知的问题,并适当考虑可能发生的各种复杂状况;二是公平性,必须能够把真正有能力的人选出来,“让大家服气”。

  按甘肃省的初步打算,针对工人、农民的公务员招考将和全省统一考试分开单独进行。在题目的设置上,将更加强化实际能力考查的导向,通过灵活的题目设置,不要求死记硬背,不刻意追求文化水平,而是更注重报考者面临基层实际难题时的处置能力。

  除现有公务员的考核方式外,甘肃省还打算对拟从工人、农民中招录的公务员到实际生活、工作地进行考查,查看其生产生活情况,听取周边群众对其能力的评价。

  “总之一句话,就是注重实践能力,适当降低学历和年龄要求,”何天鹏说,“最终目的,就是以实际能力为导向,把真正有能力的人选上来。”

  试点消息公布后,尽管具体标准尚未确定,但不少自认会符合条件的一线工人和农民极为关注。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对于学历较低但能干、大家又服气的人当公务员,是非常好的办法。”天水市甘谷县城关镇工人张军说。今年32岁、中专学历的他,已经跃跃欲试。

  “推广难度非常大”

  “说起来一句话,推广难度非常大。”何天鹏说,首要的是身份界定难,“仅仅以农民为例,现在什么样的人才算是农民,这都是个大问题。”

  他说,随着我国阶层的不断变化和日益复杂化,农民的身份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户口在农村,但却在企业打工者算不算农民?虽然人仍在农村,但却在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工作,算不算农民?还比如一些人外出上大学但户口仍留在本地,算不算农民?

  李怀认为,身份界定有两种方式,一是按照所从事的职业来界定,一是按照户籍来界定。但这两种方式均有不足之处:当前农民工流动性大,今天可能还在城市务工,明天就返回农村务农;而一些长期在城市经商或从事其他行业、户籍在农村的人,已经适应城市,对农村的熟悉程度有所弱化,也需要区别对待。

  在何天鹏看来,用人单位需求和编制紧张之间也存在矛盾。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不少乡镇变成街道,但编制却迟迟没有确定。此次试点的白银市,一些街道就面临这样的问题。

  何天鹏说,目前一些机关、单位,仍对从工人和农民中招录公务员存在偏见,认为这些人文化素质不高,不愿意要,这也是必须正视的问题。

  据本刊记者了解,近年来,国内一些地方进行的各种形式的类似探索,也往往受制于以上诸多困难。

  何文盛认为,各省自行进行的探索最终没有在全国范围内铺开,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各地实际情况不同,难以找到一个整齐划一的标准,推广时机还不成熟;另一方面,传统选拔制度惯性以及社会偏见在其中也仍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但他也表示,这些困难可能是暂时的,随着工作的推进,选拔的机制会更健全。

  另有不少观察人士担心这一新探索是否存在机制漏洞,如对身份的模糊以及对“优秀”的判断标准比较宽泛、笼统,可能会滋生权力寻租。

  为此,甘肃省在下发有关通知时,明确要求纪检监察部门对试点工作进行全程监督。

  甘肃省委党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李含琳认为,我国还没有从工人和农民中直接选拔优秀人员充实公务员队伍的有关法律和规定,个别地方的探索性做法应该鼓励,建议中央有关部门对此事从国家层面进行调查研究,如果可行,尽量早日推出国家级的法律和政策规定。

  “从根本上看,这是国家选才制度在实践中的自我修复和完善。过程中可能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最终的结果令人期待。”何文盛说。□

刘宝才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