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中国推进自贸区战略 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2011-03-04 14:54:00    作者:蔡敏 詹婷婷 朱青   来源:新华网  

业内人士表示,自由贸易区建设,是中国顺应全球化、区域化潮流,以扩大对外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促共赢的战略举措。中国商务部人士介绍,2011年,中国将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推动进行中的自贸区谈判并启动新的自贸区谈判,在谈判中切实做到“互利共赢、利益平衡”。

  新华网合肥3月4日电 (记者 蔡敏 詹婷婷 朱青)正在安徽省马鞍山市举行的第37次中国-东盟贸易谈判委员会会议上,安徽华菱公司一场盛大的出口交付仪式引起了各国与会代表关注,150台整装待发的巨大矿山自卸车的钥匙在交给印度尼西亚方的同时,获得了代表们的赞许。

  “中国-东盟自贸区成立后,为我们企业产品出口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提供了更为优惠、便利的政策。”华菱公司董事长刘汉如说。

  中国-东盟自贸区自2010年1月成立后已有一年多时间,九成货物贸易零关税、服务部门不断开放、双向投资进一步便利,这些都为双方贸易带来了巨大成就与发展机遇。业内人士表示,这是中国自贸区建设不断取得成就的一个缩影,中国正快步推进自贸区战略,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中国商务部国际经贸关系司副司长孙元江在第37次中国-东盟贸易谈判委员会会议上介绍说,中国目前已与五大洲的31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0个自贸协定,而处在建设、研究中的自贸协定还有9个。“推动区域合作进程,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是我们十二五期间重点工作之一。”他说。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如期建成被认为是中国推进自贸区战略的示范和标志。当年一年间,中国和东盟之间的贸易额达到了2928亿美元,同比增长37.5%。中国一跃成为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目的地。

  同样突飞猛进的还有中国和东盟间的企业投资。“2010年东盟对华直接投资为63.2亿美元,同比增长35.2%;2010年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25.7亿美元,至此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已累计达到108亿美元。”孙元江说。

  商务部官员透露,未来中国还将从多个方面入手,促使中国-东盟自贸区贸易更为便利化,包括简化优惠原产地证书申领和通关程序;建立原产地证书申请认证信息的共享平台,提高政策管理的透明度;进一步完善自贸区协议,尽快谈判完成卫生和植物卫生、技术贸易壁垒及贸易便利化补充章节等。

  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尚存、多哈回合谈判尚未取得明显突破迹象的当下,世界各国目前都在加快推进自贸区建设。

  业内人士表示,自由贸易区建设,是中国顺应全球化、区域化潮流,以扩大对外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促共赢的战略举措。

  中国商务部部长助理俞建华介绍,自2004年东盟及中日韩13国领导人提出了建立东亚自贸区的设想以来,10+3成员国的专家已开展了5年多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东亚自贸区建成将使东亚各国总体经济收益增加1046亿美元,其中东盟各国总体国内生产总值提升3.6%,中日韩三国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0.9%。研究建议,东亚自贸区谈判应不迟于2012年启动。

  目前距专家们建议的2012年启动谈判的目标只有不到1年时间,他呼吁10+3各国顺应潮流,尽快提出实质性的举措,加快建成东亚自贸区,使其为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东亚各国的发展水平并不一致,现阶段在自贸区方面实现全面的自由化,将对各国带来较大的开放压力。我们应该坚持循序渐进、从易到难的原则,逐步建成10+3自贸区。”他说。

  马来西亚常驻WTO代表团前大使苏波拉曼尼雅表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及最近的一次全球经济衰退,对东亚许多国家的贸易和资本投资都造成了不利影响。

  “这一情况提醒了我们,未来我们在东亚区域内应当加强合作和融合。我们应当承认,对于东亚地区来说,一个更加强有力的制度框架是加深经济一体化、保持并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苏波拉曼尼雅说。

  中国商务部人士介绍,2011年,中国将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推动进行中的自贸区谈判并启动新的自贸区谈判,在谈判中切实做到“互利共赢、利益平衡”。

魏鹏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