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中国流动人口达2.21亿 户籍管理应强化归属感

2011-03-09 07:31:00    作者:   来源:人民日报  

因地制宜,分步推进,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丹东市委副主委、辽宁凤城市工商局副局长陈德建议,国家应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使更多的农业人口成为市民。

  因地制宜,分步推进,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对暂不具备落户条件的农民工,要解决好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赁、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张力是80后,山东人,大学毕业后到北京打工,如今在一家广告公司从事设计工作。尽管没有北京户口,但是她在这里工作、生活得挺开心;郑宏才是70后,在广东省珠海市打工已经近10年,尽管也没有当地户口,但是他已经将这里当成自己的家,因为,他在这里成家,孩子也已出生长大。

  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流动人口已达2.21亿,他们有一个共同心愿,就是希望在生活的城市感觉到家的温暖。

  “新生代”与管理新问题

  “值得关注的是,大量的农村流动人口并没能充分享受到发展带来的成果。”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说,农村流动人口进城实现了地域转移和职业转换,但并没有实现身份转变,处于“半城镇化”的尴尬境地。城市对其“取而不予”,大量农村流动人口被排斥在公共服务体系之外。

  辜胜阻指出,从结构上看,80后的新生代逐渐成为流动人口的主体。从流向上看,就地就近就业、创业渐成气候,内陆城市群和中心城市成为新的人口聚集区。从形式上看,流动人口以长期居住为特征,且有举家迁移的倾向。可以预见,中国农村人口流动将呈现出利益诉求上的深化、空间分布上的多元化以及融入意愿上的强化等新特点。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南昌市政法委副书记万凯有切身的感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流动人口的数量增多,其迁徙和分布趋势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些都对大城市的人口管理提出挑战。”

  综合服务是关键

  “直到现在,在流动人口管理的理念上,仍有不少人认为公安部门一家管就够了。”万凯认为,长期以来,这种理念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流动人口管理的困境。“各个部门包括社会公众都应该参与进来,将流动人口管理纳入社会综合管理的大框架。”

  2011年1月,江西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转发了《江西省公安厅关于进一步做好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意见》,折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努力将管理与服务有机结合起来。

  实际上,在此之前,江西各地已经开始不断探索创新流动人口管理的具体方式。南昌市青山湖区借助民间力量成立了“同乡互助会”,依托外来人口开办的商店、饭馆等公共场所建立“同乡会管理服务站”,及时掌握最新动态,帮助外来人口解决实际困难。此外,还在外来人口子女上学、家属就业、健康检查等方面给予专项帮扶,让其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在万凯看来,政府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服务而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包括公安在内的各部门都有管理的职能,也有服务的职能,如果大家共同履好职、服好务,流动人口管理就能走向规范化、制度化。”

  户籍管理强化归属感

  如何增强流动人口的“主人感”?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教授侯欣一认为,可以积极稳妥地推动户籍改革,实行居住证制度。同时,在制定出台各种具体政策时必须与这一大方向相适应,并改变目前的一些统计方法,如目前各地在统计GDP时都把流动人口创造的价值计算在总数之内,而在计算人均时又把流动人口排除在外,以求排名靠前。这种把流动人口只看作财富的创造者,而不是主人的办法,不利于各地政府对流动人口权益的重视与保护。

  “要实现流动人口在地域、职业、身份上的同步转换,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辜胜阻说。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丹东市委副主委、辽宁凤城市工商局副局长陈德建议,国家应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使更多的农业人口成为市民。

  “对于现有的各项制度和政策,关键还是要落到实处,否则再制定更多的制度也未必有效。”万凯提出,要在现行制度的基础上继续加以完善,可以考虑让数量庞大的流动人口拥有评判政府工作的权力,并将评判的结果真正运用到当地政府的考核中。

刘宝才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