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京沪高铁或提前10天载客 票价车速均将下降

2011-05-16 07:23:00     作者: 易靖    来源: 京华时报  

关键词: 京沪高铁 安全 载客 票价 车速 下降
[提要] 在七一之前,京沪高铁将正式开通运营。昨天,铁路部门有关人士介绍,京沪高铁有望提前10天左右载客,但最终何时载客还要看试验运行的情况。即便按时速300公里算,也比京沪高铁设计时速低80公里,也低于京津、武广等高铁的运营速度。

  在七一之前,京沪高铁将正式开通运营。这条连通东部经济活跃区域的大动脉,将给沿途注入一针“兴奋剂”。

  铁路本身,却正经历着由“狂热”到“冷静”的降温。

  从最初的时速300公里,到时速350公里,直至时速380公里,京沪高铁代表着铁路对高速的不懈追求。4月,新任铁道部部长盛光祖宣布,京沪高铁将采用时速300公里和250公里的动车混合运行的方式。

  历经21年波折,京沪高铁重回起点。个中缘由、利弊考量,耐人寻味。

  本报讯 备受关注的京沪高铁已试验运行5天。昨天,记者从铁路部门获悉,6月20日,京沪高铁有望首次载客试运行,但具体何时载客,要根据目前试验运行的情况最后确定。其间,铁道部将组织媒体记者体验京沪高铁。根据铁道部的安排,京沪高铁将于6月底正式开通运营。

  5月11日,京沪高铁开始运行试验,不搭载普通旅客。根据铁道部的安排,运行试验为期一个月,主要包括运行图参数测试、故障模拟和应急演练等。运行试验结束后,将进行载客试运行。

  昨天,铁路部门有关人士介绍,京沪高铁有望提前10天左右载客,但最终何时载客还要看试验运行的情况。

  铁道部部长盛光祖表示,京沪高铁将降低运营速度,票价相应降低。京沪高铁由时速380公里降到时速300公里和250公里两种后,票价会相应降低多少呢?对此,京沪高铁指挥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京沪高铁的票价制定,涉及到多个部门,包括铁道部、发改委,以及多个领域的专家等等,需要经过详细的测算才能确定。

  目前,网上关于京沪高铁票价有多个传闻版本,全程500元至900元都有。对此,该负责人表示,传闻版本不准确。目前,京沪高铁票价正在制定当中,近期将向社会公布。

  高铁降速“利弊考”

  21年前,京沪高铁启动可行性研究。那时,很难想象时速380公里的火车会是怎样的。

  当年,京沪高铁设计时速是300公里。这是一个非常大胆、超前的设计。因为,当时我国铁路的最高运行时速是120公里。

  京沪高铁历经“缓建”与“急建”、轮轨与磁悬浮的大争论,开工一再迁延。最终,高速轮轨派胜出,京沪高铁设计时速也由300公里提高到350公里。

  其时,在前铁道部部长刘志军的主导下,我国高铁建设“热火朝天”。京津城际的顺利运营,让主政者将京沪高铁的实际建设标准提高到时速380公里。由南车集团和北车集团制造的时速380公里的动车组亦相继出炉。

  2008年,各方结束论战,京沪高铁正式开工。 与18年论战的漫长相比,京沪高铁建设高歌猛进,3年完工,比预定工期提前一年半。

  一切都很顺利。正当人们期待着京沪高铁全程试验再创高速纪录时,铁道部部长盛光祖踩下“刹车”:京沪高铁将安排开行时速300公里和250公里两种列车。

  即便按时速300公里算,也比京沪高铁设计时速低80公里,也低于京津、武广等高铁的运营速度。

  盛光祖给出了降速的两大原因,“有更大的安全冗余”,“使得票价在符合市场规律上有更大的浮动空间”。

  对高铁安全的担心,比以往更加突出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

  一家外资高铁制造商的管理人士说,开行时速超过330公里的列车会有安全隐患并且增加成本。车轮在这种速度下会很滑,需要更大的马达和大幅增加电力来运行。此外,轨道损耗也会比较大。因此,每日检查、养护和维修的费用会大大增加。该人士说,这就是为什么在欧洲、日本和韩国,没有哪家运营商会运行时速超过320公里的列车。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赵坚表示,中国并不掌握高速铁路建设的核心技术。最大的问题在于高速铁路修了后,它会自然沉降。国外的解决办法是什么呢?就是修了这条铁路,放在那儿,经过四年、五年沉降,然后再运行,或者再做一些工作。

  他说,比如时速300公里的高铁,如果规定沉降是15毫米,那就不能超过15毫米。如果沉降超过15毫米,就开不了300公里了。所以,风险非常大。如果沉降了怎么办?怎么解决?现在没有经过检验的解决办法。

魏鹏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