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走基层 听民声:初探莽人山寨——走近莽人系列报道之一

2011-09-05 16:16:00     作者: 汪金福、黄小希、伍晓阳    来源: 新华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村寨 民声 山寨 阿累 坏人
[提要] 在云南中越边境的深山密林中,生活着一群自称“莽”的人。长期研究莽人的民族学者杨六金,多年前第一次走进莽人村寨时,曾经被当成“坏人”捆绑起来。

  新华网昆明9月5日电(记者汪金福、黄小希、伍晓阳)在云南中越边境的深山密林中,生活着一群自称“莽”的人。

  几年前,这个鲜为人知、仅有689人的群体还没有民族归属。他们居住在透风漏雨的茅草房里,身着自纺的粗布衣服,依靠狩猎采集为生。直到两年前的2009年,莽人才被确认归属布朗族。

  曾经的原始部落如今境况如何?记者近日探访了大山深处的莽人村寨。

  长期研究莽人的民族学者杨六金,多年前第一次走进莽人村寨时,曾经被当成“坏人”捆绑起来。直到搜身以后发现他并无恶意,莽人才将杨六金松绑。行前听说的这个故事,让记者忍不住猜想着一切与莽人有关的细节——他们长什么样?是否依然赤脚却能健步如飞?是否依然严守那些古老而神秘的禁忌……

  从云南省红河州州府蒙自往西南方向前行,在崇山峻岭间颠簸8个小时,艰难地绕过山路上19个相连的回头弯后,一片白色建筑出现在我们眼前。

  当得知这就是莽人新居时,我们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幢幢整齐划一的二层楼房坐落于青山绿水间,房前开阔的山谷里,郁郁葱葱的庄稼散发出勃勃生机。

  金平县金水河镇镇长邓自有介绍,这里是莽人安置点之一的平和村。2009年,全村49户、271位莽人从原先居住的坪河中寨和坪河下寨搬迁而来。政府还在牛场坪村和龙凤村按照同样标准安置了119户莽人。

  “这是在中央领导直接关心下实施的莽人综合扶贫项目的一项重要内容。”邓自有说。

  走进一户莽人家庭,但见电视机、木床、被褥、炊具等物品一应俱全,总面积120余平方米的楼房里洋溢着生活气息。“这些东西都是政府送的。”76岁的阿累老人说。

  “我们祖祖辈辈就生活在森林里,从来没有走出过大山。” 身材瘦小的阿累说。眼前的变化,让老人犹如置身梦境。

  刀耕火种、采集狩猎、刻木记事……人们印象中遥远的原始生活,对阿累来说却是真实的记忆。就在搬进新居前,莽人还没有洗澡、洗头发、剪指甲的习惯。在政府工作队的帮助下,莽人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

  在29岁的平和村小学莽人教师龙树芬眼中,莽人的思想观念也在逐渐变化。

  “过去很多莽人都酗酒。”毕业于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的龙树芬是莽人中学历最高的几个人之一。“现在莽人酗酒的现象少了,创造财富和积累财富的观念正在增强,更加注重文明和健康。”

  虽然莽人有自己的民族语言,记者采访需要借助翻译,但他们神态举止间传递出的友善,与影像资料给记者留下的印象形成鲜明对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民族学者拍摄的照片中,莽人大多表情漠然地注视着镜头,与陌生人保持一段似乎难以跨越的距离。

  山水无言,见证了莽人今昔的天差地别。曾经与世隔绝的莽人正加快融入现代社会。这两年一些年轻莽人已经远赴广州、深圳等地打工;莽人村寨实现了通水、通电、通公路、通电话和通广播电视;依靠发展草果、香草和茶叶等经济作物种植,莽人的生活水平也得到提升。

  穿行在崭新的莽人村寨,记者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生活的变迁。长期笼罩着莽人的神秘面纱,正被层层揭开……

陶云江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