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22 07:10:00 我要评论
张晓霞 王运科 陈秋均 来源: 中国新闻网中新网西昌9月21日电 (张晓霞 王运科 陈秋均)2011年9月19日凌晨,四川大凉山峡谷。“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搭载“中星1A”卫星在群山震动中顺利升空,精确入轨。至此,去年以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发射已连续12次获得成功。
从每年最多执行3次发射任务到年发射能力达到10次以上,从一星一箭测试到三星两箭、两星两箭同时测试,从诸个单元配合到五大系统协同……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聚焦主题主线,围绕“转什么、怎么转、达到什么效果”这一重要命题,以观念转变为基础,以能力提升为核心,以制度建设为保障,综合科研试验能力得到稳步提升,为一颗颗卫星顺利升空作出重要贡献。
要从思想开始转——观念转变是最根本的转变
镜头回放:某次卫星发射任务正在紧张准备,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
突然,发射场区向指挥部汇报,火箭排气阀不能自动排气,导致推拉平台运行抖动,给任务带来一定隐患……
一石激起千层浪。
任务形势分析会上,有人认为,这样的问题估计不会造成太大影响,任务可以继续;有人嘀咕:为了一个小“瑕疵”影响任务进程会不会太“小题大作”?
任务是否继续?
经过慎重分析,指挥部决定:排查故障,绝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航天发射最怕“大概、差不多、可能”等概略描述,不能让火箭带着隐患上天。
转变过程:为何因为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问题而影响任务进程?缺乏忧患意识和质量把关,必然带来骄傲松懈和麻痹大意。经过深入分析和广泛讨论,大家逐渐认识到,“成功是差一点点失败,失败是差一点点成功”,小问题不是没问题,小问题不解决必然给卫星发射造成隐患甚至失败。
成效体现:思路一变天地宽。
防止松懈麻痹的最好方法就是“当头棒喝”。
去年以来,世界航天领域接连几次发射失利,尤其今年8月份以来,俄罗斯、法国和中国都相继有卫星发射失利,对航天界产生了强烈冲击。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此为警示,一场以“眼睛向内找问题”为主题的讨论顺势展开。
科技人员主动想制度是否还有不完善的地方,想规程是否还有不合理的地方,想设备性能是否还有变化的地方,把具体工作做细做精,“精细化”这根弦越绷越紧。
忧患使人警醒、细节决定成败、质量重于生命。正如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主任李尚福这样理解“零缺陷”理念:“现在我们讲发射成功,不能简单地将眼光盯住点火升空的一刹那,而要将控制节点前移,追求整个测试、操作过程零差错、零失误。每一个细节都完美了,火箭一飞成功就有了保障”。
聚焦信息化平台下的体系协作水平——能力转变是最核心的转变
镜头回放:曾经,手工自制的“三图两表”是经常性训练的常见手段,部分数据传输主要靠电话和传真,一些设备控制离不开人工和近距离操作,工作科学化程度较低,各系统协调、保障、组织信息化程度还不是很高,工作方法和系统匹配已不能适应国际航天科技发展的步伐。
转变过程:怎样利用远程操控和传输提高训练效益?怎样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类似这样的“短板”逐渐“浮出水面”,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广大科技人员为适应世界航天科技发展的步伐,在信息化条件下加快信息升级和改造,走一条集信息、资源、知识、技术、人才“为我所用”之路。
成效体现:高耸入云的发射塔缓缓张开“双臂”,乳白色的火箭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随着指挥员“点火”口令声,火箭底部喷射出桔红色火焰,如巨龙腾起,直刺苍穹;与此同时,远在60公里外的指控中心巨大显示屏上,任务测发、测控、通信、气象和勤务保障五大系统状态和数据清晰地呈现在观众眼前……这不是真正的卫星发射,而是该中心正在进行航天发射任务信息平台下的网上演练。
近年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突出信息化训练重点,依靠科技创新破解训练难题:数据资料快速检索,试验文书快捷生成,训练评估准确高效,办公平台集成开放,所有这一切均在“一网天地”中实现;信息升级,建成试验任务IP专网、远距离测发指挥监控系统、测控指挥监视可视化系统,对测控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实现信息安全建设、电视系统IP化改造等为重要内容的IP化升级改造;紧贴岗位需要开展“多能训”,已形成多星多箭并行测试发射能力,年发射能力达到10次以上;优化测发流程、掌握设备状态、优化岗位设置、模拟发射现场,对训练效果实时定量评估,对决策指挥进行辅助优选,测试模式由近控变为远控,任务准备时间由以往的60天缩短为15天。
要靠科学完善的制度机制作保障——制度转变是最持久的转变
镜头回放:西昌卫星发射中心2004年引入国际通用的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体系运行一段时间,个别岗位人员滋生了厌烦、埋怨情绪。有人说:“这么多年都是按以前的操作经验和流程,火箭不照样上天,现在没必要把所有流程都编成一套套程序文件。”有人说:“我们对设备的操作已经驾轻就熟,何必再费时费力把操作步骤都写出来。”
转变过程:质量体系对航天发射有用吗?新上岗人员、新岗位操作手怎样才能尽快熟悉设备性能和操作程序?转变是一个痛苦而决裂的过程。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科技人员在不断的肯定-否定-再肯定中接受了这样一个事实——在国际航天发射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中国航天要依靠质量取胜,必须变革传统粗放型质量管理模式,实现管理方式、管理水平与国际接轨,促进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向“高密度、多型号、多射向”的现代化国际发射场迈进。
成效体现:某次任务中,发射场发现一个重大故障,火箭一级加注活门不能复位,必须更换活门后续工作才能进行,此时距发射时间已不足35小时,情况十分危急。
按照质量体系要求和应急处置预案,发射场区加注操作手刘哲理迅速调配人员投入到排故工作中,经过几个小时的连续奋战,故障终于排除,创造了短时间内泄出推进剂,更换加注活门并成功组织二次加注的航天奇迹,为卫星发射赢得了宝贵时间。
“危急时刻显身手”不仅靠勇气,更靠一套科学完善的制度体制作保障。
制度具有长远性和决定性,能把成熟的经验变成规范的标准,把单元的配合变成系统集成,使广大科技人员在这样的理念下具有法规意识和制度意识。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于2006年9月通过国际通行的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建成了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和发射场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并于2010年通过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认证,实现向建设绿色生态环保发射场的跨越。该中心还建成了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和保障机制,使人员养成“行动有目标、操作有依据、过程有记录、完成有总结”的科学习惯。中心发测站副站长唐功建说:“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统一要求处理问题,使我们对自己的错误负责,也使我们越来越少犯错误。”
据了解,为确保多发任务并行顺利实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贯彻多项目管理理念,先后建立了预想回想制度、技术通知单制度、质量管理表格化制度、测试数据比对制度以及阶段评审、质量放行等制度,确保每次发射任务稳妥可靠、万无一失。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党委书记孙保卫表示,转变需要勇气,转变需要担当。伴随着后续高密度卫星发射任务和海南发射场建设的重大机遇和考验,该中心科技人员一定会加快转变科研试验综合能力生成模式,为卫星发射任务顺利实施和推进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完)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