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体育项目进校热背后误区 不少学校以锦标为目标

2012-02-05 07:53:00     作者:    来源: 中国青年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体育项目 学校特色 体育师资 锦标 体育老师
[提要] 作为中国国粹之一的武术,目前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影响力和普及度日渐式微,让武术走进校园,看起来应该是扭转局面的良策。早在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此次联手在6个城市开展“武术进校园”活动之前,河北和河南等地实际上已经开展了地方性的“武术进校园”活动。

郑州一所学校的学生在进行武术表演。本版照片除属名外均由CFP供图

上海一所中学的学生棒球比赛。

南京一所小学的学生在练击剑。

  记者不久前从中国武术协会获悉,国家体育总局已经和教育部联手,将选择6个城市全面开展“武术进校园”活动。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和中国武协还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合作,对现有的段位制培训教材进行改编,以更贴近青少年的方式走进校园。中国武协希望从现在开始,在青少年中普及武术。

  作为中国国粹之一的武术,目前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影响力和普及度日渐式微,让武术走进校园,看起来应该是扭转局面的良策。但武术早已不是第一个打学校主意的运动项目,近些年来,各类试图打开学校大门的体育项目繁多,背后的支持力量既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不过,绝大多数“进校园”活动往往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广大青少年能否通过此类活动真正受益,进而拓宽自身参加体育运动的选择面,却是一个问号。

  有主办方打着推广名义实为营利

  去年夏天,一项“网球进校园”的活动开进了体育教师刘川所在的北京市某小学。借着当时李娜法网夺冠的网球热,学生对学打网球的兴趣十分高涨。活动的主办方为学校提供了一些网球器材,并派教练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网球入门培训,“活动的效果非常好,对于孩子们来说,网球是一项新奇的体育运动,肯定比传统的体育课教学内容更受欢迎。”刘川回忆,短暂的培训课程结束后,那两个班的孩子一直惦记着教练什么时候能再次来到学校,而没有受过培训的孩子也多次向体育老师咨询,什么时候能轮到自己学打网球。

  不过,依照主办方的规划,这项“网球进校园”活动每一到两年才能举办一次,对于刘川的很多学生来说,即使学打网球的热情很高,但也只是被吊着胃口而已。

  “这项‘网球进校园’活动还算好,没有谈到费用问题。有些打着公益旗号,最终暴露营利目的的体育项目进校园活动,我们已是见怪不怪。”刘川表示,“这些体育项目起先都是以普及和义务为名打动学校,提供免费器材和教练,一旦看到学生们的热情很高,就会转而要求学校付费续办活动或以举办夏令营或课外培训班的方式向学生要钱,这当然是学校不能接受的。结果就是,学生们参加这些体育运动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考虑到一些体育项目“进校园”的最终目的是营利,校方也逐渐对此类活动提高了警惕,“一般来说,这种以营利为目的的体育项目进校园活动都是由民间力量主导,但他们所推行的运动项目和培训方式往往比较容易打动学生。”刘川表示,“学校通常还是对相关政府部门推动的体育项目进校园活动比较放心,但又存在另一个问题,政府部门往往更重视进校园活动的成果,而非过程和质量。”

  不少学校开展体育活动仍以锦标为目标

  政府相关部门主导的学校开展足球、篮球、乒乓球等活动,都是以市、区举办相关比赛为最重要的活动平台,“可能上面也知道,大面积开展此类活动对学校也有难处。像我们学校,只有两个体育老师,要让四五百个孩子都能学着踢足球、打篮球和打乒乓球确实很难。说实话,我们能把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完成已属不易,进一步开展其他校园体育活动,完全凭的是个人的工作激情。但市里和区里举办的各类体育项目比赛,我们也不能都不参加,学校也会挑选一些学生组建一两支运动队,作为学校开展相关体育活动的代表。”刘川告诉记者。

  仅通过校队的成绩很难说明一项体育运动在学校的普及和开展情况,但由学校运动队全权代表某项体育活动进校园的成果,却是很多学校通行的做法,也成了相关政府部门在推动体育项目进校园时最看重的成果之一。

  早在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此次联手在6个城市开展“武术进校园”活动之前,河北和河南等地实际上已经开展了地方性的“武术进校园”活动。河北邯郸的一名中学体育教师告诉记者,在“武术进校园”活动的要求下,现在邯郸有条件的学校都组建了武术队,市里举办武术比赛时,各个学校都能参加,场面确实很壮观。但对于广大学生而言,仅仅是学了简化太极拳等简单的武术动作,而真正对武术产生兴趣的学生还是很少。

  除了对建立学校运动队极为重视外,一些地方在衡量相关体育项目进校园活动成果时,则把学校输出专业运动员的数量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河北邯郸的这名体育教师向记者表示,这也导致相关体育项目进校园活动从普及性活动变为了精英化活动。

  体育项目进校园也须遵循基本原则

  “各类体育项目‘进校园’活动的本身是没有错的。”学校体育领域专家、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院长毛振明近日向记者表示,“与语文、数学等学科不同,学校体育活动在开展时,确实有一个推陈出新的发展规律。语文、数学等学科的教学内容可能长期都不会改变,因为这些学科的知识就是那样。但体育活动不一样,旧的项目被淘汰,新的项目进校园,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学校体育活动的变化深受社会影响,现在学校里的‘网球热’就是最好的例子。”

  “但无论学校体育运动项目如何变,它所承担的教育功能不会变,所有的体育项目都会让学生在体能锻炼、团队精神和意志品质磨练等方面受益。所以,我们应该支持各类体育项目走进校园。”毛振明表示,“问题在于,因为推动这些体育项目走进校园的力量不同,有的是运动项目协会,他们希望自己的运动项目开展得越广泛越好;有些是地方政府或是学校本身,他们希望发展出具有地方特色或学校特色的体育项目;还有一些就是商家,他们有销售产品、开发市场的积极性。无论这些主导力量是什么背景,都应该知道,任何体育项目走进校园都有基准条件,即教育性,宣扬暴力的体育项目肯定不适合走进学校;健身性,电子竞技和棋牌等所谓的体育项目肯定不具有这一功能;可行性,好的体育项目很多,但并不是都能走进校园,学校场地条件和体育师资力量能否跟上都是问题;安全性,进入学校的体育项目应符合青少年的身体生长特点;娱乐性,没有趣味、无法吸引青少年参与的体育项目即使走进校园,也不会取得太好的效果。”

  毛振明表示,现在,各类体育项目“进校园”势头很猛,但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归根结底,是违背了上述几个基准条件中的一条或几条。体育项目走进校园的最终目的,是让广大青少年得到参与这些体育运动的机会,满足他们参加不同体育运动的需求,进而提高自身体质,培养出参加体育运动的热情和习惯。偏离了这一目标,体育项目“进校园”活动即使看起来很美,也只是走入了误区。

  本报北京2月4日电

杨凯

editor

更多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