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中国科学家成功克隆颅内钙化致病基因 耗时5年

2012-02-13 20:10:00     作者: 熊金超    来源: 新华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致病基因 钙化 IBGC 疾病 基因功能
[提要] 中国科学家成功克隆颅内钙化疾病的致病基因,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遗传学》13日在线发表了这一研究成果,首次向世界披露了中国科学家在颅内钙化疾病研究中取得的新突破。

  新华网武汉2月13日电(记者熊金超)中国科学家成功克隆颅内钙化疾病的致病基因,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遗传学》13日在线发表了这一研究成果,首次向世界披露了中国科学家在颅内钙化疾病研究中取得的新突破。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刘静宇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张学教授领衔的国际合作研究团队,应用传统的定位克隆技术,在7个大脑特发性基底节钙化(IBGC)疾病家系中发现SLC20A2基因上存在7个突变,其中5种错义突变、1种缺失突变和1种移码突变,通过家系内共分离分析、大样本正常对照验证、单倍型分析等,结合SLC20A2基因功能研究,最终成功发现并克隆了IBGC疾病的第一个致病基因SLC20A2。

  大脑IBGC疾病是一种先天性神经系统锥体外系疾病,1850年被首次报道,现俗称Fahr病。随着CT的广泛应用,IBGC疾病的临床报道越来越多,基底节钙化常伴随偏头疼、癫痫发作、精神障碍、帕金森、脑梗和痴呆等锥体外系临床症状,使患者苦不堪言。IBGC疾病的致病基因到底是什么?谁是罪魁祸首?160多年以来,这一直是困扰着海内外科学家和临床医生的难题。

  刘静宇说,IBGC患者在CT上表现为大脑双侧对称性基底节钙化,血清中生化指标如血磷、血钙、甲状旁腺激素、碱性磷酸酶、维生素D、成纤维生长因子23等均正常。其CT的发现率为1-2%,常染色体显性遗传IBGC患者发生年龄为30至50岁,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IBGC患者发生最小年龄为6个月至1岁。

  1999年,美国科学家开始致力于IBGC疾病的致病基因研究,定位了第一个致病位点;2009年,意大利科学家定位了第二个致病位点,但其致病基因尚未克隆,致病机制并不清楚。

  “我们花了5年左右的时间来确定IBGC疾病的致病基因。”刘静宇说。2007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下,刘静宇开始了艰苦的研究工作。

  作者:熊金超

马震

editor

更多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