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25 14:55:00 我要评论
杜 榕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驻华使节在观看展览。 新华社记者 王 晔摄
● 中宣部敞开大门
5月24日,位于西长安街上的中宣部敞开大门,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以“走进中共中央宣传部”为主题的开放日活动在此举行,近60名驻华高级外交官首次走进这里,现场参观、座谈交流,“零距离”地了解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学习、新闻宣传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刚刚走下车,一些驻华使节就兴致勃勃地观察起中宣部院内的各个建筑,而更让他们期待的,是接下来将近3小时的“亲密接触”。这个部门是如何开展工作的?他们工作的成果体现在哪些方面?工作人员的能力素质如何?……每一位驻华使节都有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
从中宣部的部史部风、历史沿革,到中宣部的机构分工、业务特色,一张清晰而丰富的中宣部“全景图”缓缓在驻华使节面前展开。
组织编写《理论热点面对面》、协调重大新闻宣传活动……在中宣部综合楼大厅内的展览,内容精彩纷呈,吸引了众多驻华使节的关注,一些使节迫不及待地拿出纸笔,一边听讲解一边记录。
● “更好了解中国共产党”
新西兰驻华大使伍开文在看了展览、听了介绍后告诉记者,“这次来,我最希望了解的就是中宣部的机构组成、工作内容,看看它是如何去开展工作的,这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共产党、更好地交流互动有很大的意义。”
在理论局,为了让驻华使节留下深刻且直观的印象,他们把“理论热点面对面”电视专题片的制作修改团队搬到了现场,直接展示如何围绕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制作电视专题片。同时,现场还摆放着反映近年来理论工作成果的数十套书籍、电视片光盘,让驻华使节不仅可以翻阅,还可以带走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越南驻华使馆公使黄玉荣说:“在越南我们也有类似的部门,这些书籍、理论很有借鉴意义,中宣部工作的方式、内容也值得学习。”
在看完了新闻局的“历史上的党报党刊陈列室”、“当代党报党刊陈列室”后,一位驻华使节感慨地说:“非常感谢今天的这个参观活动,这对我们了解中国的媒体有很大的帮助。”
一墙之隔的新媒体陈列室,更是让不少驻华大使“跃跃欲试”。人民日报社电子阅报栏上展示着当天的报纸,几名大使轮流上前翻动;新华社的手机报正直播着新闻,丰富的内容也吸引了不少注意力;还有各式各样的新媒体服务终端设备,“这些一定都是中国制造!”一位使节的玩笑话引来了大家一片认同的笑声。
● 赢得真心赞许
在最后的座谈交流环节,许多驻华大使都抛出了自己的疑问:“中国共产党是否会利用新媒体更好地了解民意?”、“在思想舆论领域遇到了哪些挑战?”、“中宣部如何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这些问题无一例外地都得到了很好解答。
孟加拉国驻华使馆公使阿卜杜尔·莫塔拉布·沙克尔说:“今天的中宣部之旅让人印象深刻,中宣部在思想文化、新闻宣传、理论研究等方面做得很好,同时也为民众带来了很多便利的服务,展现出一个民主、开放、进步的政党形象。我们很受感动,也很受启发,希望类似的交流活动能继续保持下去。”
真诚沟通、倾心交流、坦诚面对,在中宣部的这个开放日,公开、透明、和谐、民主的中国共产党赢得了驻华使节的真心赞许。 本报记者 杜 榕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