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本站搜索:

矿用救生舱标准三年限期进倒计时 尚无国家标准

2012-07-12 06:59:00     作者: 丰家卫 白雪    来源: 中国青年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救生舱;金龙哲;煤矿死亡人数;安标;车厢;煤矿透水事故
[提要] 湖南省耒阳市三都镇茄莉冲新井煤矿发生透水事故至今已一个星期,被困人员还未全部升井。在河南抢险现场,时任国家安监总局局长的骆琳多次强调,要加快井下救生舱、避险硐室等先进装备的强制推行,并限期完成。

  湖南省耒阳市三都镇茄莉冲新井煤矿发生透水事故至今已一个星期,被困人员还未全部升井。人们关心,会有奇迹发生吗?

  提起矿难中的“奇迹”,不少人还记得2010年8月的智利铜矿矿难中的救生舱。当时,智利矿工就是在救生舱里避难获救,被称为“一个国家的胜利”。此后,国家安监总局负责人在多个场合强调,要加强救生舱为代表的紧急避险系统建设。

  按照安监总局2010年的规定,到2013年6月底前,所有煤矿都要完成井下安全避险系统的建设完善工作,逾期未完成的矿井,将责令其停产整顿。移动救生舱和固定避难硐室是紧急避险系统的核心。

  三年限期已进入倒计时。然而,目前市场上100余家救生舱企业中,获得国家矿用安全标示(以下简称“安标”)的,至今只有20多家。全国1.3万多处矿井,目前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避险系统的矿井为3801处。

  救生舱的奇迹故事,将如何往下演绎?

  救生舱创造的救援奇迹

  普通国人知道救生舱这个词,大多是从2010年开始的。

  2010年8月,智利圣何塞铜矿发生矿难。抢险进行17天后,一张写着“我们33个人都在避难所里,我们还活着”的纸条,从地下688米深处被传了出来。10月13日,这33名矿工陆续升井,持续了69天的抢险结束。智利举国欢腾,这场矿难援救奇迹,被称为“一个国家的胜利”。

  智利矿工们的避难所,一个类似于胶囊、被命名为“凤凰”号的救生舱,也随后被送至上海世博会智利馆展出。中国观众看着这个不起眼的甚至微微生锈的铁家伙,往往会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智利有的东西,我国却没有?”

  就在智利矿工升井后的第三天,2010年10月16日,河南平禹煤电公司发生瓦斯事故,10月19日抢险结束,37人遇难。这更加深了人们此前的疑惑。

  在河南抢险现场,时任国家安监总局局长的骆琳多次强调,要加快井下救生舱、避险硐室等先进装备的强制推行,并限期完成。

  事实上,早在智利矿难之前的7月27日,国务院就下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23号文件),明确要求2013年前,所有煤矿都要安装避险设施。逾期未完成的矿井,将责令其停产整顿。

  很难分清,政策的强硬和智利的故事,哪个对国内救生舱市场发展的刺激更大。但国内救生舱市场,正是从2010年起迅速发展起来:

  2010年年底至2011年年初,不断有企业和矿井宣称攻克了救生舱研发难题,从河南到山西再到山东,涌现了多个“中国首台”救生舱。

  进入救生舱研发生产的企业背景各异,有些是生产仪器仪表的,有些是生产矿业用具的,还有些原来从事房地产开发、民营医院、通信设备甚至文化产业的企业,也投身进来。

  救生舱的售卖方法不一样。有些厂家按型号和坚固程度来定价,不同的钢梁密度和设计,价格不同;有些厂家按照救生舱可承载的人数来售价,“能装6个人的120万元,每多一个人,多20万元”。大多数救生舱的价格,在100万~300万元。

  2011年4月,山东矿机宣称生产救生舱,在其公告中宣布:建设期1年,建成并投产后,测算年增销售收入29200万元,正常年利润总额为5865万元。

  2011年年中,从事救生舱生产研发的企业不过几十家,2012年年初,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北京一家展览公司负责井下安全系统销售的经理常成,得知当时市场上有近200家企业从事井下救生舱研发生产。

  常成也表示,2012年年初时,获得安标的只有6家企业。没有取得安标的企业怎么解释、推销产品?一家山东的企业销售人员告诉本报记者,自家的产品“绝对可靠”,“材料已经申报上去了,正在评审”。辽宁一家公司则表示,“市场上有安标认证的很少,我们主要靠预售,也就是先签意向合同,等我们安标下来了,客户可定向购买。”还有一个推销者解释说,获得安标认证很麻烦,“因为每一个零件都要认证,所以很慢、很难。”

  目前尚无国家标准

  目前市面上的救生舱,大多称为“井下救生舱”、“矿用救生舱”或“可移动型救生舱”,大多以金属制成,由于井口空间有限,这类救生舱大多以60厘米~120厘米为一段,分段运到井下再组装,组装完成之后,看起来像一节火车车厢。

  北京科技大学从事救生舱研究的汪声博士表示,矿井一旦发生事故,矿井下很可能停风停电,矿工所在位置距离井口动辄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依靠随身携带的自救器只能维持30~45分钟的呼吸,几乎不可能到达井口升井,井下救生舱或避难硐室,能为事故后无法及时撤离的矿工提供一个安全的密闭空间,通过通信设备向外主动传递井下信息,引导外界救援。

  按照这个目标,救生舱不仅要结实、密闭,还要保证经得起爆炸、能够保温除湿、保证通信,更重要的是,救生舱要能够跟着矿工向前掘进的速度移动,确保一旦发生矿难,矿工能马上躲避。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金龙哲曾就此反复实验:将4个受试者关进救生舱的实验舱体,舱内温度会迅速上升,湿度也增加,过了8个小时,人就汗流浃背,顶棚全部有水珠,湿热问题很难解决;此外,舱门关闭超过6个小时,舱内的一氧化碳就将超标,人在里面会有危险;井下可能发生瓦斯爆炸,但救生舱的焊接难以承受爆炸高压,最好固定在不太容易爆炸的区域。

  北京一家从事仪表研发的企业负责人表示,他们与长期从事密闭空间研究的部门合作,密闭空间和通信问题不难解决,从2010年年底起转而研发救生舱时发现,最难攻克的是整体移动。

魏鹏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