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本站搜索:

审计署:审计每花1元 可为国家节省96元

2012-08-13 14:56:00     作者:    来源: 中国新闻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审计署;绩效目标;绩效考核;绩效分析;绩效考评;部门预算
[提要] 审计署13日发布了其2011年度绩效报告。答:参考国外审计机关的做法,结合我国审计工作的实际情况,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评价审计署的工作绩效:  一是可用货币计量的审计成果。

  中新网8月13日电 审计署13日发布了其2011年度绩效报告。围绕此报告的有关情况,审计署办公厅相关负责人回答了记者提问。全文如下:

  一、记者:审计署从去年起开始编制年度绩效报告。您能否介绍一下这项工作的背景和你们的主要考虑?

  答:建设低成本、高效率的政府,是现代政府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近年来,我国采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降低行政成本、建设节约型社会等一系列措施,努力提高行政效率,建设高效政府。适应这一要求,我们审计机关在加强对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逐步推进了绩效审计。一方面高度关注被审计单位和事项的制度建设、过程控制及结果评价,促进提高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的水平,推动完善国家治理;另一方面,注重汲取被审计单位的经验和教训,把绩效理念和方法内化为审计人员自身的基本素质和职业修养,把绩效管理作为推动科学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和提升审计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努力提升审计机关自身的绩效水平。

  在上述探索和实践中,我们注重借鉴国外审计机关绩效管理经验,着力把握审计工作和审计管理的发展规律,不断改进审计管理的方式方法,逐步建立起符合我国实际的审计工作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并以年度绩效报告的形式予以反映。因此,自去年开始,我们在公开审计署自身预决算和预算执行审计情况的基础上,编制并对外发布年度绩效报告,告诉社会公众审计署一年花了多少钱,是怎么花的,花得值不值,取得了哪些效果,有利于帮助公众更好地了解审计署工作,也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提高工作绩效。

  二、记者:审计署的工作绩效主要是通过哪些指标评价得出的?

  答:参考国外审计机关的做法,结合我国审计工作的实际情况,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评价审计署的工作绩效:

  一是可用货币计量的审计成果。即审计工作中产生的能用货币计量的成果。如审计发现问题金额、为国家增收节支金额、挽回(避免)损失金额、促进资金拨付到位金额、核减投资(结算)额、人均审计成果等。

  二是不可用货币计量的审计成果。即审计工作中产生的不能用货币计量的成果。如审计信息、审计报告和审计专题报告、综合性报告、完成国外贷援款公证审计项目、审计公告、审计建议、被审计单位根据审计建议制定整改措施、被审计单位根据审计建议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向司法纪检监察机关移送案件线索和事项、完成联合国审计项目、人员培训等等。

  实际上,审计工作有很多成果是不能简单地用货币来计量的。特别是近年来,审计署着力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推动完善国家治理,这方面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也是审计工作最重要的成果,但显然不能以货币计量。

  三、记者:从你们绩效考核的结果看,2011年度审计署绩效具体情况如何?

  答:绩效情况的考量,从两个方面来反映:

  一是可用货币计量的投入产出比率。2011年,审计署共审计673个单位,全年可用货币计量的审计工作成果为866.8亿元。从审计经费看,2011年审计署财政拨款支出9.02亿元,两者相比较,审计署的投入产出比为1:96,也就是审计署每花费1元,可促进国家财政增收节支96元。从审计人员看,审计署共3057人,每个审计人员产生的审计成果为2835万元。

  二是不可用货币计量的绩效。2011年,审计署提交各类审计报告和信息简报2222篇,其中向国务院报送212篇;向有关部门移送重大案件线索177起,涉及人员400多人;提出审计建议1510条,促进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整改措施942项,建立健全规章制度1581项。审计工作中,我们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深入开展对中央重大宏观经济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继续加大对经济运行中潜在风险的揭示力度,坚持不懈地揭露和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及经济犯罪案件,不断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推进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审计监督,注重揭示、反映、综合和归纳体制机制制度层面的问题,较好地实现了年初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审计监督的层次、水平都得到进一步提升。

魏鹏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