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塞红包、上学托关系 谨防潜规则酿成“社会病”

2016-09-26 16:36:00 来源: 半月谈网 作者: 李兴文 娄辰 裘立华 王军伟 邱冰清 邬慧颖

  ■ 王海征

  做个手术,要不要塞红包;孩子上学,要不要托关系;有的理财,其实是骗钱;有的低价,其实是陷阱……在社会生活中,潜规则似乎随处可见,令人无奈,令人烦恼,令人厌恶,令人畏惧。

  面对潜规则,你从是不从?不从,为了捍卫道德和尊严,你的事可能办不成,甚至可能碰得头破血流;从了,“好汉不吃眼前亏”,却违背了良心,失去了人格。

  潜规则,把违规变为“规则”,以邪恶绑架善良。从一个人、一件小事、一个局部,蔓延到千百个人、千百件小事、千百个局部,逼迫越来越多善良的人们屈而从之——为了眼前,为了利益,为了生存,甚至为了“成功”,丢弃尊严与人格,背叛道德与良知,逐小利而失大义,谋私利而损公德。久而久之,由少及多,由小及大,人们从被逼无奈到习以为常,甚至视歧途为正道,萌生“见怪不怪”、“天经地义”之感,社会风气被败坏,价值取向被扭曲,道德和文明被虚化。这似乎成为潜规则对善良人性的“绑架定律”。

  潜规则的本质是社会价值观被扭曲。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正当利益,所谓正当利益,是以不侵害他人的利益为前提。维护自己的利益,同时也维护他人的利益,谓之正义。利与义的和谐,是社会生活中的人们共同追求的价值,也自然成为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少数人为了谋求自己的私利,损害和侵蚀多数人的利益,违反规则而得不到制止和惩处,反而变本加厉,以至形成风气,违规行为就成了潜规则。

  潜规则之所谓“潜”,是因为它并不在阳光之下,却暗地里制约着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行。公共权力或公共资源在谋私者手中,哪怕只是一点,就可以用来寻租,不满足他的私欲,你的事情就办不成。这样的情况多了,就形成一种“潜规则效应”,加大了社会运转的阻力,成本提高,效率降低,少数人发财,多数人遭殃。而在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之外,如果不同职业、不同行业也形成各自的潜规则,令不甘屈从者难以生存,以至潜规则成为被默认的职业行为、行业行为,那么,社会运转就会出现危机:卖假药的吃到有毒食品,做假酒的喝到有毒饮料,违法排污的遭遇山寨侵权,“吃拿卡要”的受到金融欺诈。损人利己变成害人害己,这就是潜规则的极端结果。

  规则作为一种社会契约,是公众利益和每个人正当权益的保障,是社会运转的秩序围栏,是公平正义的价值体现。少数人为了一己私利,损害他人和公众的利益,理应受到社会的抵制、道德的谴责、法律的惩处,一个健康的社会、文明的民族,必须打破潜规则的绑架。

  拒绝潜规则是公民的义务。红灯停,绿灯行,人人遵守交通规则,才有安全高效的交通秩序。少数人违反交通规则,阻碍了正常的交通,影响大多数人,是不道德的行为,每一个公民都应该抵制。如果排队时见到有人插队“加塞”,大家都不去制止,反而也去“加塞”,排队的秩序和规则就被废除了。可见潜规则不仅是对“正规则”的破坏,更是对社会道德和文明的伤害。道德是公众利益和社会价值的导向,需要我们共同遵循和维护。这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履行义务就是捍卫自己和他人共同的权利。

  打破潜规则是政府的责任。多数人的善良心理被少数人的邪恶行为所绑架,是潜规则得以隐身而行的重要原因,打破潜规则,需要政府强力出击。行政执法部门是社会生活秩序、市场经济秩序的规则维护者,对于少数人从不同领域、不同环节违规违法对多数人形成“绑架”效应的行为,如何防止和打击,社会公众往往力不从心,正是政府部门“该做的事”,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对损害公众利益又伤害行业规则的行为,管理上不作为不行,民不举官不究也不行,打击不力,潜规则就会取代正规则,必须从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和技术手段等各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清除潜规则是法治的目标。潜规则得以在社会生活的一些领域风行,是“绑架效应”对社会价值观的扭曲。金钱至上,私利至上,为了金钱和私利,不惜害人,最终害己,这样的价值逻辑是文明社会所不齿和不容的。一个社会的价值追求,需要道德的弘扬,更需要法律的保障。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清除潜规则应该成为法治建设的一项任务,通过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运用法治的手段铲除潜规则滋生的土壤,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维护民族的道德和文明。

  专题报道·透视“潜规则”

  编者按:当今中国,经济在转型,社会也在转型,经济和社会生活总体有序高效运行,但一些领域和方面在拜金主义和利益至上观念的冲击下,潜规则暗流涌动。一些人为了好办事、办成事,或主动或被动,依照各种潜规则行事,少数企业甚至突破法律底线去追逐利益,短期看似少数人得利了,但长期对每一个人都是伤害。本期专题将深入剖析这一社会现象,探寻破解之道。

  谨防潜规则酿成“社会病”

  ■ 半月谈记者

  潜规则是一种私底下流行的行事行为方式,因其常常是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破坏社会整体的公平正义,在舆论上不被认可,道德上被人谴责。但一些人唯利是图,失去底线,主动按照潜规则甚至创造潜规则行事;更多人则由于环境的裹挟、现实的需要,无奈屈从潜规则行事,使潜规则在经济与社会生活的一些方面渐行渐畅。

  现实中,潜规则并不少见

  最近,几张照片在网上热传,照片内容是一家医院产科大厅内,家属摆小板凳、支行军床排队建档。所谓“建档”,是医院接收孕妇的标志,建上档意味着平时产检和生育床位得到保证。受“全面二孩”政策等影响,一些地方迎来“生育小高潮”,大医院产科建档难上加难,于是不少医院出现了排长队现象。

  不少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在排长队之外,还有其他途径可以建上档。比如找“黄牛”,有“黄牛”告诉记者,在不同医院建档挂号收费不同,从几千元到一万多元不等,只要交了钱,“一定没问题”;又比如找熟人托关系,有孕妇就向记者坦言,她是托了关系才建上档的。

  这样的事情,在不少人看来一点都不奇怪。有人可能还要发一句感慨:人情社会,不找个熟人,寻个门路,哪里办得成事?这话说得绝对,但我们常常又确实这样在行事:孩子上学要和老师搞好关系,办个证件要给人带点小礼物,上医院医生不收红包自己还不放心……本来我们都已经交了费,按照规则,这些服务是应得的,却搞得像恩赐一样。

  显然,这种现象不正常。按照道德伦理、法律法规、公序良俗,事情不应该这样。但是,一些人并不顾忌这些要求,他们按照另外的信条行事。不仅在上述社会生活领域,在经济领域的一些行业里面也是如此。

  前不久,辽宁营口警方破获系列有毒有害食品案件,查获6000多公斤有毒有害食品,端掉7个黑加工点。这些有毒有害食品用什么做的呢?工业明胶!在国家卫计委公布的食品添加剂“黑名单”中,工业明胶榜上有名,因为其中含有有毒重金属铬,进入人体会致癌。

  类似的案例并不鲜见。今年上半年,公安机关查处的案件中,有人用工业盐冒充食盐,有人用含硫酸铝钾的泡打粉制作包子,有人用甲醛浸泡毛肚,一些农业生产者、养殖业者,为了提高产量、缩短生产周期,超标准使用农药、激素、抗生素……他们认为这是行业的潜规则,只有这样才能快速发家致富,当然这些东西自己和家人是绝对不会吃的。

  有见利忘义,更有绑架无奈

  一些人见利忘义,为了暴利,有正道不走,偏要走歪门邪道,即使没有歪门邪道,自己也要创造出来。山寨、抄袭也是如此。一些不良企业、商家、个人自己不花精力做品牌、搞创新,专等着看市场上什么东西好卖,就仿冒什么东西;什么品牌大家喜欢,就仿冒什么品牌。于是我们看到一些牌子或者创新的产品刚冒出头来,市场上就出现了粗制滥造的假货。

  更多的人则是被潜规则裹挟,被潜规则绑架,感觉不这样行事,自己就要吃亏,甚至就办不成事。一位学生家长告诉记者,他的女儿读初三,成绩不太好,打算参加补习班,换别的老师试试,但班主任也开了补习班,如果不去参加他的班,怕班主任知道了不高兴。“这事弄得我和孩子都特别烦,不知道如何是好。”

  这位家长就被潜规则绑架了。本来上补习班是家长和孩子的事,上哪个机构、找哪个老师,由家长和孩子说了算,但现实中就有这样的班主任,你不上他的补习班,轻则不关注你的孩子,重则还要给脸色、穿小鞋。这样的事情可能不多,但家长不敢拿自己的孩子冒险,常常只好从了潜规则:要么不补习,要补习就找班主任。

  一些企业主,本来不敢偷排污水,但看到别的企业偷排没被处罚,或者被罚的钱比偷排赚到的钱少得多,深感自己不这样做,就可能失去竞争力,甚至难以存活下去;一些科研人员,看见有人通过抄袭也能晋升职称也能拿项目,自己心里直痒痒……

  潜规则伤害的是诚信

  现代社会、现代经济,本质上是建立在诚信之上。而一些领域和方面潜规则的流行,打击最大的正是诚信。

  几年前的三聚氰胺事件最为典型。当时,往奶制品里添加三聚氰胺已成为行业潜规则,你不加、别人加,别人的成本下去了,数据好看了,你的产品就没有竞争力。但纸终究包不住火,一朝事情败露,对我国整个乳业都造成致命打击。受婴幼儿奶粉事件影响,进口奶粉在中国市场占有率一度达到75%。中国奶业协会近期在京发布《中国奶业质量报告(2016)》。根据报告,2015年全国乳制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9.5%。但最新数据显示,国产奶粉市场占有率刚刚恢复到50%左右,说起国产奶粉一些家长仍然心有余悸。

  奶粉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在其他一些领域,或许没有像三聚氰胺这么具有杀伤力的单一丑闻事件,但潜规则对整个社会互信的影响不容忽视。

  近几年,一些城里人开始自己种菜,他们有的是把它当作一种乐趣,体验一下田园生活,而更多则是为了减少去市场上购买蔬菜,因为他们不信任市场上蔬菜的品质,无奈之下,只好自己种。

  有人不相信医生,生病了尽量不去医院,自己在网上查一查,到药房拿点药来吃;有人不相信检测机构,凡事都要自己买仪器测一测,才感到放心;有人不相信慈善组织,想要做点好事,都是自己寻找帮助对象……这些现象虽然不是主流,但背后的心态值得重视。面对时不时闯进生活里来的潜规则,我们必须高度警觉,共同破除潜规则。

  潜规则何以还在“潜”

  ■ 半月谈记者

  潜规则需要土壤,考察经济社会生活中潜规则较为盛行的领域,往往是权力约束不健全、规则执行不到位、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领域。有人或许喜欢潜规则,他可以在其中左右逢源,攫取额外利益,但在潜规则中,最终没有受益者。

  半月谈新媒体中心最近进行了一项关于潜规则的“微调查”,在回答“你觉得现实生活中,潜规则多吗?”这个问题时,3330人(占参与调查总人数的77%)认为“太多啦”,仅有323人(7%)认为“不多”,还有665人(16%)表示“不太了解”。

  “潜规则没有文字形式的载体,得不到主流文化价值观念的认同,得不到公共传播媒介的支持,在社会组织和公共生活中没有正式的地位。但是,它在一些领域和方面又确实存在着,发挥着作用。”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朱力说。

  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忠武认为,潜规则的出现,无非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没有显规则,只能靠潜规则支配约束人们的行为。在我国法律、制度体系不完善的时候,这种情况比较多,现在越来越少。不排除过去的一些潜规则,会有一定惯性。

  第二,存在显规则,但不合理,现实理性让人们选择潜规则。这同第一种情况相似,总体上很少,而且处于不断下降状态。

  第三,显规则比较完善,有些人为了通过不正当的方式谋取私利,故意放弃显规则,选择潜规则。这是当前潜规则的主体。

  在半月谈新媒体中心进行的“微调查”中,受访者在回答“很多人都想钻规则的空子,您认为根源是什么?”这一问题时,认同度最高的答案是“钻空子的人总是占便宜,又很少受到惩罚”(28%),其次是“规则往往行不通,或者成本很高”(24%)。

  朱力认为,开始只是个别人、少数人采取某些越轨手段获取了利益,但没有受到严厉的惩罚,没有付出极高的代价,这便刺激行动者重复这类行动。而这些人的“成功”,又在行动者周围的人中间产生了“榜样”效应和带动效应,吸引着其他人采用这一特殊的路径来行动。

  “当有相当一部分人对这类行为采取认同的态度,并形成某些默认的游戏规则时,潜规则在一定范围就形成了。潜规则一旦形成,按潜规则办事的人就会增多,一些不愿意行潜规则的人也无力反抗。”朱力说。

  潜规则的产生有多种原因,最显而易见的就是权力滥用。王忠武说,潜规则的背后,常常都有权力滥用的影子。这个权力未必很大,有的甚至非常小,但只要约束不到位,就容易滋生各种潜规则。

  比如驾校的教练,手里只是掌握了让谁多练习一会儿、让谁先预约考试的权力,但如果没有约束,潜规则就产生了;又如一些部门窗口的办事员,他可以把你的材料立即交办,也可以压十天半个月,这种权力不受约束,潜规则也容易产生。在一些公共服务领域,比如医疗、教育,由于优质资源稀缺,分布又不均衡,如果权力再不受约束,潜规则就会滋生。

  在半月谈新媒体中心进行的“微调查”中,受访者在回答“您办事的时候,是先想到按规定走程序,还是先想到找熟人走捷径?”这一问题时,明确表示“按规定走程序”的有46%,有25%的受访者表示“找熟人”,还有29%的受访者要“看情况”。

  专家表示,除了与权力滥用相关的潜规则,还有一类潜规则源于环境和秩序的糟糕,用经济学术语来说,就是“劣币驱逐良币”。比如,做工程的,看见别人偷工减料一样交差,自己何乐而不为;开饭馆的,看见别人用地沟油却卖一样的价格,也没“出事”,心里就可能失衡……

  江西师范大学正大研究院院长王东林说,遇到潜规则,其实每个人都是弱势群体。

  在应对潜规则的过程中,个人不仅付出了时间、精力和财物,还牺牲了自己的尊严。然而由于潜规则是“潜”的,有很大的弹性、隐蔽性和不可预测性,在潜规则存在的这些方面,社会运行就会增加很多不必要的成本,因此将影响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

  用法治和道德破除潜规则

  ■ 半月谈记者

  潜规则,人们已经受够了!在半月谈新媒体中心进行的关于潜规则“微调查”中,受访者在回答“您对身边的潜规则持怎样的态度?”这一问题时,65%的人明确表示“反对,不应该这样”。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反腐倡廉、“反四风”、落实八项规定、深化改革和推进依法治国等,潜规则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抑制,但离较为理想的状态还有差距。那么怎样才能破除潜规则,消除潜规则的影响?本文邀请了多位专家共同对话研讨。

  主持人: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没有规则,而是规则很容易被权力突破。这是潜规则滋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此应该怎么办?

  王忠武(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我认为首先要加强对权力、特别是公权力的约束。让凡是有权力的地方,都有有效的监督,把权力都关进制度的笼子。

  夏学銮(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破除潜规则要清除潜规则滋生的制度土壤,比如一些政府部门行政审批多,而且“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一些群众找关系、送红包才能办成事。破除这些潜规则要靠进一步简政放权,靠全面深化改革,厘清政府与市场、与社会的关系,防止“政府的手伸得太长”,防止权力寻租。其实这些工作不少行业和地方都已经在开展,只是还需要不断深入推进。

  麻智辉(江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目前,相关部门对于党政领导干部的反腐力度比较大,对权力的约束逐渐加强,但对医院、学校等某些行业和部门还需要加大监管的力度。

  主持人:提高违反规则的成本是否也十分重要?

  李善峰(山东省社科院省情研究院院长):一个人通过运用潜规则获得利益,如果没有什么成本,那么必然会有更多的人效仿,潜规则就随之盛行,就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要根除这种现象,必须提升违反规则的成本,让突破规则底线的人受到严惩。应该对不遵守规则的人严厉打击,让其付出足够的代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是要完善市场规则,鼓励公平竞争,让诚实劳动、勇于创新者获利,让投机取巧、坑蒙拐骗者寸步难行。

  夏学銮:许多发达国家,人们的规则意识普遍较强,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旦违规、哪怕是极轻微的违规,后果也很严重。比如在瑞士,乘坐火车或公交车,无票或买短途票乘长途车,会收到高额罚单;若未按规定进行垃圾分类,乱停车阻碍他人出行,这些“小恶”累积到一定程度,会被邻居视为“没有信守保持良好居住秩序的约定”,有可能被房东扫地出门,再想租到房也困难重重。

  主持人:一些规则执行得不好,是不是也有规则自身的问题?

  崔效辉(南京邮电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工作系主任):是的。比如少数地方政府部门,有时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他们制定的规则常常倾向自己,对自己最有利,这样的话,民众就不会真正认同并尊重规则。所以,有的规则执行得不好。解决的办法是,在制定规则的过程中让利益各方充分参与讨论,保证规则的公正、公平。

  朱力(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还有少数规则是立意太高,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坚持。这种规则看似无比正确,很有道德水准,但容易被束之高阁。这个时候,潜规则就可能会取而代之。

  主持人: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是否也对破除潜规则带来考验?

  崔效辉:传统社会,我们对待人际关系采取的是差别原则,即根据交往对象与我们关系的远近,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这种现象,越是在熟人社会,表现越突出。比如,在中小城市,“有人好办事”的心态比大城市更普遍。与传统社会不同,现代社会讲求的是无差别原则——我对每个人的关系都是一样的,是一种无差别、平等的、契约的原则。在社会转型期,就需要人们在行为方式、习惯、心理和文化上进行一个深刻转型,还要相关制度建设予以配合和支持,显然不是轻而易举的。

  邹宇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 现代社会和传统社会还有一个重要区别,就是现代社会每个人的交往对象急剧增多,交往方式变得短、频、快。比如,现在的日常生活里,一天之内可能会同时遇见小区保安、出租车司机、卖菜的小贩、超市的售货员、房产商或房产中介、推销员等等角色,这些人之间相互都不熟悉,流动性又很大,他们不用担心在熟人社会里失信行为带来的后果,而新的惩治失信的体系又尚未完善。这也是当下一些领域潜规则滋生的重要原因。

  夏学銮:应对这种考验,需要建立并完善一套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制度体系,这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律是最大、也是最基本的规则,必须要坚决守住法律的底线,只要违法就一定受到相应的惩处。另外,诚信体系的建设也十分关键。在美国,人一出生就会有一个社会安全号码,这个号码将跟随终身,他的所有信用记录都与此相连。如果有人不按规则行事,被记录在案,那么他在求职、贷款、租房等方方面面都将受到制约。我国目前也在加快建设并完善诚信体系,希望它尽快并更好地发挥效力。

  主持人:在破除潜规则过程中,政府应该发挥什么作用?

  崔效辉:政府需要带头守法、带头遵守契约,并且制定公平的规则。政府制定的规则是否公平、合理,在规则制定后是否能得到很好的遵守执行,都会得到实践的检验。政府的行为至为关键,它直接影响着民众的行为选择。

  邹宇春:我们的调查显示,2015年,社会大众对政府部门的信任水平不断提升,这是利好信息。但是仍然要继续大力推进反腐倡廉、“反四风”、简政放权等能够进一步提升政府可信任品质的建设。

  主持人:破除潜规则,我们每个人应尽什么责任?

  夏学銮:“闻着臭、吃着香”的“臭豆腐心态”,让不少人对潜规则见怪不怪,甚至趋之若鹜,渐渐地这些人就失去了道德自律。破除潜规则必须要以道德的高线要求自己,自我约束。企业也是这样,只有每个企业都遵守规则,遵守职业道德,良好的市场环境才能真正建立起来,企业自身也才能最终受益。

  崔效辉:不仅如此,我觉得大家还应勇敢站出来,对潜规则说不!说不的人越多,潜规则就越没有市场。

  (专题采写:李兴文 娄辰 裘立华 王军伟 邱冰清 邬慧颖)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毛德勋

推荐阅读
  • ATM机转账24小时后到账引热议 治标更要治本

    ATM机转账24小时后到账.jpg

    近期,关于金融诈骗的案件备受关注,职能部门终于出台相关政策防微杜渐。假冒他人身份或虚构代理关系开立银行账户(卡)或支付账户的单位和个人 5年内停止其银行账户(卡)非柜面业务、支付账户所有业务,3年内不得为其新开立账户 [详细]

    09-26 09-09四川在线
  • 深圳通报88万“6平米鸽笼房”:涉违法改建 勒令停销整改

    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深圳市规划国土委)今日在其官方微博上进一步通报侨城尚寓相关情况,称所涉11套6㎡左右的房产户型与规划验收竣工图不符,实际在售面积12㎡左右(其中1套20㎡左右),超过部分占用了建筑公摊面积,涉嫌违法改建销售。深圳市规划国土委还通报了当...[详细]

    09-26 16-09大众网
  • 丈夫去世她带婆婆改嫁 28年细致照顾无怨言

    改嫁1.png

    曹玉茹,蒲江县大兴镇米锅村人,虽然才48岁,却已头发斑白,生活的重担使她看起来比同龄人苍老了许多。28年来,曹玉茹照顾婆婆仍一如既往的细心,尽心尽力、毫无怨言,“我们家玉茹好”“我们家玉茹亲”已成为婆婆王桂珍的口头禅。[详细]

    09-26 08-09成都晚报
  • 杭州的哥捡到价值近万元打火机 空车专程送回

    湖北的刘先生来杭州出差,一件小事让第一次来杭的他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温暖。刘先生说,那天是9月22日下午1点左右,当时他从杭州杭海路一处公交车站打车去四季青面料市场办事。[详细]

    09-26 07-09钱江晚报
  • 乐购仕成立首家会员服务中心

    继上半年跨界与日本全日空强强联手、推出“TapTop商品保管服务”之后,Laox(乐购仕)下半年再次跨界与中国携程旅行网合作,成立携程首家全球购会员服务中心,为赴日旅游购物再添薪火。9月20日,Laox株式会社与中国携程旅行网在日本东京Laox新宿总店召开新闻发布会...[详细]

    09-26 16-09中国经济网
  • 对欧投资还差东风一阵

    对此,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表示认同,言语中更是对第二条理由显露出强烈的自豪感。与中国方面的积极推动不同,欧洲方虽然也称欧洲方面希望尽快达成中欧投资协定,但每次谈到时总会额外加上一个前提。[详细]

    09-26 16-09中国经济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