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大明宫建筑不做大规模复建 公园内建筑可逆

2010-09-29 16:05:00    作者: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为保护遗址,依照国际惯例,不对大明宫建筑进行大规模复建,只是通过史料推理,建成大明宫正南门丹凤门。

遗址公园呈现出百花齐放,争艳吐香的迷人气象。

大明宫遗址公园装饰一新等待开园。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10月1日盛大开园,这个满载着盛唐记忆,洋溢着现代气息的遗址公园为西安城北构建起一道城市文化风景,标志着“遗址保护、城市发展和民生改善和谐共生”成为现实,为中国大遗址保护事业树立起新的标杆,它所开创的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大明宫遗址模式”,将成为东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

  必须走出东方大遗址保护的困境

  与欧洲的石质遗址相比,东方大遗址的特点是多为土木建筑,耐久性差,在时光流逝中,许多大遗址除了一些夯土台基外荡然无存。

  大明宫遗址也面临着这些问题。饱经岁月沧桑,历经战争洗礼的大明宫遗址,到20世纪末,除了几处断垣残壁和殿基土台外,建筑残余都已湮没于农田下,淹没在破旧的建筑中。

  “几乎集中了东方大遗址保护的所有难题,保护与修复面临重大挑战。” 大明宫保护办主任周冰表示,大明宫遗址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土遗址,可视性差。还有比这可怕的困境,就是城市化快速扩张对遗址区形成了巨大威胁。周冰说,遗址处在城市核心区,保护范围达3.2平方公里。同时,传统的遗址保护方法是“严防死守”,遗址区内既不能搞经济开发,也顾不到民众生活,使市民与遗址保护之间关系冷漠,很多老百姓认为遗址与自己没关系。

  对此,市文物局局长孙福喜深有同感,“文物保护部门常常劝阻大明宫遗址区的居民,不能种什么,不能盖什么,不然会破坏遗址。百姓抱怨说,什么都不能干,怎么活。僵持中,遗址保护不了,生活无法改善。”

  探索有东方特色的大遗址保护新思路

  2007年10月,西安市委、市政府启动了大明宫保护项目,将大明宫遗址以及周边19.6平方公里纳入了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5月19日,大明宫遗址区的整体拆迁工作正式全面启动,拆除各类建筑370万平方米,提供了较好的考古工作环境。大部分被拆迁群众今年年底到明年1月之间,将搬进遗址区周边的新居。

  “这不仅在全国,在全世界也是少有的。”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对大明宫遗址的拆迁力度给予肯定。“西安坚持文物本体和背景环境整体保护的理念,结合城中村改造,对遗址进行保护整治,建设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使中国大遗址保护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政府主动担当遗产保护责任的中国气魄

  在遗址公园建设中,大遗址保护不再是文物一个部门的事,而是政府主导下,发展、财政、土地、规划、建设、环境、科研等有关部门共同行动。从整体保护理念形成,到遗址区域居民拆迁安置,再到规划、建设推进,各级政府、各个环节大力支持,一系列国际合作有效展开。另一方面,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大遗址保护行动中来,也为大遗址保护与利用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大明宫遗址公园建设体现了中国气魄、中国速度,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政府意志和政府力量。”在近日“大明宫——世界的遗产”国际学术会议上,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表示,在国内首批遗址公园中,大明宫遗址公园的实践,也为国内其他遗址公园的建设做出了示范。

  大明宫遗址公园——东方遗址保护的示范

  栩栩如生的雕塑、巍峨的含元殿、宏伟的丹凤门一派皇家气象,将千年盛唐展现在世人面前。“没想到遗址公园这么壮观。”27日,外地游客黄伟参观完遗址公园,连连感慨。同时他心里还有一个疑问,“太液池是以前的太液池遗址吗?注满水,对遗址保护会不会不利?”

  一直参与考古发掘的专家,中国社科院考古所西安研究室主任安家瑶表示,现在的太液池湖岸往里内退了10~20米,水面以下土层部分离原有太液池遗址还有1米填充层,“这个界面会保持太液池在100年后考古的时候,考古学家所面对的考古环境,和没有注水以前是一样的。”

  大明宫保护办主任周冰表示,如何保持东方土遗址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大明宫遗址公园的建设做了很多探索。一个创新就是在古遗址和当代人类生活之间形成一个新界面,“任何建设,包括保护展示厅、诠释性构筑物、道路、绿化、水面都与遗址保留足够的安全距离,所有的建筑都有可逆性,随时可以改变。”

  为保护遗址,依照国际惯例,不对大明宫建筑进行大规模复建,只是通过史料推理,建成大明宫正南门丹凤门。而丹凤门并不是真正的建造,只是在钢结构上挂上板材,做一个模型扣在遗址上。这实际上也是遗址保护性展示的一种方式。就连大明宫的宫墙也不恢复建造实体墙,而是用树、竹子、石块等组成抽象的墙体,既让游客体会其原貌,也不破坏遗址本身。

  大遗址保护展示手法具有国际水准

  如何展现千年前的盛唐文化,让游客形象直观地认识了解大明宫。专家们颇费周折,园里的构筑物、标识、解说牌、绿化景观,无一不是用来表现的载体。

  “努力挖掘大遗址本身的观赏价值,克服土遗址视觉形象差的缺点,努力构建一道文化城市风景。这种文化风景不仅专业人士觉得美,也要让普通游客觉得美,喜欢来。”

  同时,遗址公园还采取了很多国际水准的遗址保护展示手法。比如紫宸殿,通过轻钢和原木勾勒出宫殿轮廓,用大树将主体丰满,方案很生态、很沧桑。单霁翔表示,“这是世界范围内的创举,保护展示手法,既具有东方大遗址保护的理念,也有国际大遗址保护的先进经验。”

  高科技的影视作品也用来阐述文化遗产,利用多媒体系统展示的IMAX3D电影《大明宫传奇》,球幕电影《飞跃大明宫》,让游客们可以直观了解盛唐辉煌和大明宫的历史文化价值。“这些影片除了美国,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都没有做过。”

  10月1日,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将盛大开园。开园后,考古工作不但没有结束,反而是一个新的开始。安家瑶表示,考古工作将不断进行,目前大明宫发掘的按面积来说1%不到,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大明宫的考古工作,起码还要做200年。” 记者 程慧 (来源:西安晚报)

马震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Baidu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