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国产贺岁大片高额票价被指背离平民电影

2010-11-19 13:24:00    作者:刘洋 闫嵩巍   来源:正义网-检察日报  

某影院门口拥挤着追看大片的人群。

第一部国产贺岁片《甲方乙方》

  引言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国产电影业在经历过“难忘的一九五九年”、出产了《上甘岭》等优秀故事片后,随即为“文革”期间的“样板戏电影”阴云所笼罩,成为贫乏精神文化生活的代名词。1976年以后,“文革”终结,国产电影的制作尚未恢复,人们对电影的空前热情只能投注在了老片(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左翼电影到“十七年”新中国电影)以及港片、洋片上,然而热闹背后,不变的是对国产电影的隐隐期待。

  八十年代初,以《黄土地》为标志,“第五代”电影导演崛起,国产电影终于再度掀起了红盖头。陈凯歌的《黄土地》、《霸王别姬》;张艺谋的《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我的父亲母亲》……然而在登场之际,他们的作品只能是“圈内”小众话题,相对于公众电影记忆而言,“第五代”的早期作品始终只是遥不可及的“传说”。同时,电视的普及也对电影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冲击,国产电影业一度步入低谷。

  “冯氏幽默”——开启国内贺岁片新纪元

  1997年底,“第五代”导演冯小刚带着他的首部贺岁片《甲方乙方》走进被好莱坞大片充斥着的中国电影市场,一个月内即以944万元的票房收入刷新了当年大片的票房纪录。贺岁片以全新的理念唤醒了低迷状态下的中国电影。

  贺岁片这一概念,来源于美国好莱坞对电影市场的一种操作理念,它是指电影从业人士利用圣诞节、新年这一特殊时段而推出的影片。

  作为第一部国产贺岁片的《甲方乙方》,则以其契合中国本土思维的“冯氏幽默”征服了内地观众。在一片叫好声中,《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手机》等片渐次火爆登场,“做人要厚道”、“审美疲劳”、“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等经典台词接连成为年度流行酷语。与此同时,冯小刚当之无愧地坐上了内地贺岁片的第一把交椅。

  煞是红火——国产大片齐拼贺岁档

  贺岁片犹如一点星火,引燃了国产电影的发展势头。进入21世纪后,对电影业市场化的确定和认知,改变了国产电影此前的寥落处境。电影行业本身打破了国有企业的单一主体,民营资本和境外资金开始进入,从制片业逐步扩展到发行放映业,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2001年到2003年,有着海外、本土双重投资背景的《大腕》、《英雄》、《天地英雄》、《手机》等相继问世,《英雄》赢得2.5亿元人民币的票房。2004年,具有同样资金组合方式的《功夫》、《十面埋伏》及《天下无贼》,在票房榜上分别占据了前三名。

  与“贺岁片”同功,在中国电影市场化进程中,“院线制”也是功勋在身,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2001年,“院线制”的建设规划被提上议程。所谓院线,就是同一机构或者组织所按照不同的权利方式拥有多家电影院,并对这些电影院实行统一管理的体系。经营者为发展和保护其经营利益,在某些城市或地区,掌握相当数量的电影院,建立放映网络,可以垄断某国或某一电影制片公司新版影片的公映。2004年,中国建成36条电影院线。到2009年,经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认可的院线共有37条,影院可以自由选择院线加盟来取得影片来源。院线制的引入促进了电影市场的发展,商业竞争的背后,国产电影的制作日益繁荣,投资大、场面大、明星大、票房高渐渐成为他们的卖点和亮点,并且赋予了他们向美国大片看齐的决心。

  在贺岁片的引领之下,国产大片时代以不可抵挡之势汹涌来袭。2002年底,张艺谋执导的《英雄》抢入贺岁档,让习惯于冯氏幽默的贺岁片粉丝们眼前一亮,打破了内地贺岁片由喜剧一统天下的局面。贺岁档开始成为票房必争之地,往往拥挤非常,而进入贺岁档的影片也由传统意义上的贺岁片变成了国产大片。2004年的《天下无贼》和《功夫》让人们找回了年末看贺岁片的热闹氛围,只是在笑过之后多了一份思索。2005年,《无极》、《千里走单骑》、《如果爱》、《霍元甲》、《情癫大圣》构成了强大的贺岁阵容,多部不同类型的大片挤进贺岁档期一争高下……

  岁月如梭,匆匆的脚步迈入了2010年。尽管日历翻牌距贺岁档期尚有一定时日,但争锋的硝烟已然弥漫。与往年不同的是,并非贺岁档里上映的影片数量特别多,而是一周之内计划三部大片接连登场,12月16日的《让子弹飞》,18日的《赵氏孤儿》,22日的《非诚勿扰2》,档期近得几乎到了自相残杀的地步。如此排场,虽然显得贺岁档市场一片红火,但也造成了院线的无奈。上海联合电影院线老总吴鹤沪表示:“贺岁档是票仓,但是也应该把每部影片做透,不要分流过多,造成厅少,影片排不过来。那对观众、电影都是损失。”据了解,电影局也在游说片方作出微调,如果不出意外,《赵氏孤儿》可能要领跑贺岁档,提前至12月初上映,《让子弹飞》与《非诚勿扰2》是否微调档期目前则没有更新消息。

  不过,拼抢贺岁档也并不是所有大片的票房策略,根据影片本身的内容与当时的市场状况作出科学调整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张艺谋年初宣布《山楂树之恋》要进军贺岁档,但最后改期去了国庆档,错开贺岁档之争反而让此片获得了更多的人气和票房。张艺谋曾说,“导片的就是种萝卜的,排片的就是卖萝卜的,两者都不可缺”。中国节假日的规定与西方有所差别,因此电影的贺岁档可以从12月左右就开始,直至元宵节以后方告一段落。此外,情人节、劳动节、国庆节、暑假等亦可以形成特定的电影档期。

  三省其身——国产大片的美丽与哀愁

  国产大片走到今天,已全然脱离了小家碧玉犹抱琵琶的羞怯,而是大胆迈出了国门与世界接轨。从《英雄》到《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古装华语大片造就着票房奇观、市场奇观与文化奇观;《色戒》一度不仅成了时尚沸点,而且引发了思想论争;《集结号》则作为准类型战争片、国产大片,不仅有着2.7亿元的票房收入,还引发了社会极大的热情。大投入、大制作、大手笔,挥洒着国产大片的豪迈,然而它的不足之处依然存在。

  首先,从内容和意义上看,国产大片面临着“叫座不叫好”的尴尬。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肖鹰分析说,美国大片无论题材是现实还是神幻,也无论场景是惨烈恐怖还是优美烂漫,导演都会把人性的开掘、情爱的抒写和理想的提升作为影片的灵魂直观地传达给观众,这就是美国大片票房口碑双赢的奥秘。而现今国产大片的缺陷在于缺少人性的光亮:一缺爱心、二缺格调、三缺文化,导演需要从玩技术、玩阴暗、玩噱头的误区中跳出来,赋予影片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大爱情怀。

  其次,高额票价阻挡了观影热情,更与“平民电影”相距遥远。有统计数据显示,去年中国电影平均票价为36.38元,城镇居民支付的每张电影票的价格相当于月可支配收入的2.5%,与发达国家0.5%的数据相比明显偏高。“在美国,一张电影票相当于居民人均月收入的1/400,中国则相当于人均月收入的1/20,是前者的20倍。”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电影电视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李亦中认为,高票价正在让人们失去进影院看电影的习惯。有数据显示,美国年人均观影次数达到5.7次,韩国也达到2.27次,但中国人平均每5年才进一次电影院。国产电影能否放下高价身段,成为“平民电影”,票价能否与国际接轨,重新回到大众的生活之中?这些都值得大片的制作者和发行者深思。

  与“平民电影”相关联的是,院线在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以及农村之间的不均衡分配,也使得国产大片无法大众化。另外,档期过后,影片从影院下线,观众只能从盗版碟或者网络里寻觅其芳踪。

  在激活中国电影市场之后,国产大片的繁华和荣耀,需要以更多的理性和思考来维护。

  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柳建伟答本报记者问

  档期之争必须有序

  记者:电影为什么重视贺岁档?

  柳建伟:近些年贺岁档收入能占全年的40%左右,在城市里电影市场化比较高的前提下,电影既是艺术品又是商品,既然是商品,中外大片稍微好点的电影都想来贺岁档,毕竟为了追求一个利益的最大化,所以在贺岁档里争夺就是他们一个本能的冲动。

  记者:进入12月,一周之内将有三部贺岁大片上映,这是否反映了当前贺岁档秩序混乱的现状?

  柳建伟:这里面也确实存在着一个无序的情况,安排片子档期的是电影局和几个大的院线及一些大的片商,理论上是三方博弈最后取得一个均衡的结果,但我们毕竟市场化不足10年,有一个信息公布的多寡不一的问题,一些具体操作办法上也不够成熟,所以出现了一些竞争激烈甚至可以说惨烈的情况。总的来讲,我们这些年来培育了贺岁档这么一个档期,但是在怎么科学、有序地来安排档期,使各个方面都利益最大化的问题上,我们远远做得不够。

  记者:这样的档期市场是否有点恶性竞争的意思?

  柳建伟:我觉得从现在这个情况看,这个竞争是远远不能称为良性竞争的。我们现在在管理经验上比较欠缺,大家一般都像对待案例一样去对待电影,比如说谁导演的作品,那肯定是好的,观众观影选择都是觉得是谁的电影,再有争议我都要去看一下,都是这种观影心态。现在的档期市场还没有理顺,这样下去很可能是个恶性的竞争。

  记者:这么多大片同时上映,观众如何找到最值得看的电影?

  柳建伟:美国有个比较权威的影评机构,影评很关键,他有几个比较独立的影评家,去给观众的选择做一个权威的导向,我们在这方面是比较欠缺的。

  记者:有关部门能否对档期安排上作一些规范?

  柳建伟:理论上不能强制性地规范。贺岁档时间就这么多,就像每天的傍晚才是一个黄金时段,所以大家要扎堆,管理部门管理也有一个难度,但不管也不行,所以说还是几方博弈的结果。不管理也有一个怎么保护民族文化的问题,没有控制的话,我们很快会被好莱坞打垮。我们已经加入WTO,电影过了保护期后,我们要是一直自相残杀,会对我们的文化安全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别把电影仅仅看成娱乐的事,它还牵扯着国家文化安全问题、民族文化传统的承继发扬的问题,还是一定程度上需要管理的。

  记者:您对当前的电影尤其是大片怎么看?

  柳建伟:最近十年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好的十年,电影作为较大的文化产业,也是发展最好的时段。标志之一是我们也开始有大片的意识了。从平台上讲,现在我们胶片银幕有5000块,数字电影银幕有3000多块,这是硬件的发展。

  但在进步的同时,我们的电影也丢掉了很多东西,出现的经典很少,大片经常都有自己大的硬伤,反而一些小成本的电影有走向经典的可能。还有,我们电影的对外输出乏善可陈,在国际上没有一个大的声音。还有中国的电影还没有真正大众化,集中在大中城市,而且是年轻人。电影还需要多练内功,提高自身的质量。

刘宝才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