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2-22 16:08:00 作者:冯兰蔺 来源:新闻晚报
调查显示,近九成在沪农民工子女觉得目前的生活很幸福晚报记者 任国强 摄
他们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人,也不是正宗的“城里人”,他们是跟随父母进城寻梦的来沪青少年,也称为“民二代”。相关调查显示,由于长期受城市文化和现代工业文明的熏陶,“民二代”对城市的认同远远超过了对农村的认同,他们倾向于长期留在城市。但由于现存的福利、教育、就业等政策因素,“民二代”融入城市的过程面临不少障碍。
截至2010年11月底,闵行区来沪人员共940522人,其中18岁以下为43470人,绝大多数是跟随家长来沪的“民二代”。近日,共青团闵行区委与华师大青少年与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开展了关于闵行区“民二代”社会融入的专项课题研究。此次调研选取了闵行区“民二代”较集中的公办小学、民办小学和民工子弟学校各一所,对四至八年级的477名学生进行调查问卷。结果显示:闵行“民二代”幸福指数高,但社会融入感低。
专家表示,“民二代”是否能顺利融入他们所在的城市,适应城市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找到合适的自我定位,将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调查内容】
生活:近九成学生觉得幸福
【概况】怎样衡量“民二代”在异乡的生活适应状况?课题组从总体生活幸福感评价、家庭生活水平、生活态度三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和不与父母同住的“民二代”相比,与父母同住的“民二代”普遍幸福指数较高。“民二代”生活态度较乐观,定居上海的意愿颇为强烈,但由于家庭条件和个人经历所限,距离完全适应、融入上海的生活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分析】对于目前的生活,有近九成的来沪学生表示很满意,觉得现在的生活很幸福。专家分析,此结果一方面表明被访者对闵行生活主观上感觉较为适应;另一方面,因被访者大多就读、生活于地处城乡结合部,与真正的城市生活尚存在一定差别。
调查显示,“民二代”大多租用他人房屋居住,且居住条件较差,但大部分“民二代”与父母一起居住,形成了较好的个性特点。相对而言,来自单亲家庭和由祖孙构成主干家庭的被访者的社会适应能力就较差。“民二代”大都具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近八成被访学生表示自己有信心考上大学,九成学生相信自己今后能成为有用之人。
社区:需要补课,也想与人分享心事
【概况】社区是浓缩的小社会,因此能否较好地融入社区是“民二代”融入上海的主要标志。此次调查表明,“民二代”几乎很少会利用社区资源,比如到社区活动室活动、去阅览室借书等经历几乎为零。究其原因,频繁搬家是影响“民二代”融入社区的主要原因之一。
【分析】58.5%的“民二代”所住社区有时或经常组织青少年活动。对于经常使用的社区资源,公园最受“民二代”青睐,是他们经常去的地方。另外,运动场、图书馆和社区活动中心也是一些“民二代”的业余活动场地。小部分生活在农村偏远地区的“民二代”则表示,附近可用的社区资源较为缺乏。
此次调查也征询了“民二代”对于社区服务的需求,结果显示,需求量较高的社区服务分别是家教、补习功课;与人聊天、分享心事和出游活动。
学业:大部分学生希望接受高等教育
【概况】闵行区“民二代”在城市的学习适应状况基本良好,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一部分是大多数青少年群体共有的,如对技校职校了解不多、对未来缺乏明确打算,另一部分则是来沪从业人员第二代群体特有的,如与本地生学业存在差距、渴望父母给予功课辅导等。
【分析】对于教育水平自我定位,大部分来沪学生希望自己能够接受大专或本科以上的教育,以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少部分人希望能够上高中或中专,仅有极少数人只希望读完初中甚至小学;而在父母希望被调查学生的受教育水平方面,也有52.4%的父母表示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够上大专或本科以上。
当被问及如果无法在上海读高中,是否有回乡就读的意愿时,表示愿意、不愿意和无所谓的学生各占相当比例。专家认为,这和他们在上海的时间长短不一以及自我认同差异有很大关系。
在对学生未来的理想职业进行调查时,有近七成学生表示老师或医生、护士是心目中最理想的职业,而对于能接受的最不理想的职业,来沪学生选择了餐厅服务员、保洁员、做小买卖。有四成表示对于捡垃圾、收废品等工作也并不排斥。
人际交往:对外交流能力仍显不足
【概况】“民二代”作为闵行区新生代的一部分,他们的人际交往状况反映了他们在城市中的融合度,也体现了他们当前所占有的资源量,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们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本次调查研究主要内容之一的人际适应状况研究,主要从交往数量、与人相处的准备与意愿、以及困境类别与求助对象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
【分析】在“遇到困难时,在上海你会求助谁? ”的调查中,来沪学生的选择依次是在上海的亲戚、在上海的朋友或上海的邻居帮忙。
由于血缘与亲缘关系始终占据首位,青少年的安全感主要来源于家庭成员,因此在日常生活发生困难的时候,他们首先会寻求父母或其他非直系亲属的帮助。向在上海的朋友求助这一方面反映出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即他们更愿意在同龄人中寻求自身困境的摆脱。
课题组发现,“民二代”人际交往范围较局限,大多是同学和老乡。此外,由于“民二代”在家庭背景以及兴趣爱好方面与当地同龄人之间仍有差别,与当地同龄人交上朋友的并不多。
数据显示,83.7%的被访者了解与其他人友好相处的方法,71.4%的来沪学生知道怎样与其他人沟通联系,但是在问及“我能够积极主动与一个不太熟悉的人搭话”时,回答不同意的比例却近六成。 专家分析,“民二代”在涉及与人沟通的技巧时表现出较强的自信心,但这仅仅局限在以血缘、亲缘以及其他熟悉的成员关系为支撑的安全感下,在对外交流能力方面仍显不足。
【委员建议】
推动农民工同住子女融入社区
“农民工同住子女的社会融入事关社会稳定大局,需尽快予以重视。”市政协委员、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姚小远,在今年上海“两会”中提交提案指出,随着近年来大规模的农民进城务工,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除了已在本市得到较好解决的“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还应当重视和探索强化社区的教育平台功能,尝试推动农民工同住子女在入学地融入各自社区。
提案建议将农民工及其同住子女纳入社区管理体制,建立社区公共事务的协商、对话机制,以及对农民工及其同住子女中的弱势群体、利益受损者的统一救助机制,把关爱服务设为工作硬指标,切实提高维权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发挥社区的社会融合功能,加大这方面的公共资源投入,鼓励社区(街道)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学校等为农民工同住子女提供免费或优惠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通过引导农民工及其同住子女参加社区建设等活动,使农民工同住子女增强对城市生活的心理认同感。
有针对性地农民工家长进行社会融入教育,发挥市民学校的作用,通过社区宣讲、法律宣传等形式,引导农民工及其同住子女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农民工家长学校,帮助他们开拓思路、改善教育子女及配合学校教育子女的方法。
【报告建议】
“民二代”融入城市生存发展方略
●建议加强来沪学生教育监管,制定、发布统一的政策和措施。
●整合社会力量,如基金会、高校、志愿者等共同投入到“民二代”的教育事业中来。
●注重教育资源合理分配,提升“民二代”入学机会与教育质量,更好地适应和融合城市生活方式。
●在来沪从业人员相对集中的工业园区等地方,聘请专家学者前来举行各种针对家长的培训讲座,教授他们与孩子相处的方式、技巧。
●优化师资力量,提高来沪学生受教育水平。
●侧重对来沪学生进行社会适应技能方面培养,积极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社会角色意识和平等意识。
●为“民二代”家庭提供生产力培训,促进其经济条件的改善。
●充分发挥公益性非营利组织的社会整合功能,及时帮助来沪第二代移民解决其在迁入地社会生活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适应状况,以人文关怀提升来沪第二代移民对迁入地的认同度。
●加强来沪第二代移民与其他社会群体的社会交往,在有效互动中增进其城市社会认同和城市社会适应。
●以学校为组织活动的主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团队建设活动以及校园文化活动。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