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广东连续4年压减省级“三公”经费

2011-11-26 09:51:00     作者: 卢轶    来源: 南方日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三公 经费支出 经费预算 2010年 机关事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
[提要] 广东省级“三公”经费首次公开。公务用车购置费支出1.96亿元,开支内容为购置公务用车的支出(含车辆购置税),包括黄标车淘汰更新,执法执勤用车、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和一般公务用车车辆报废更新等。

  广东省级“三公”经费首次公开。笔者昨日从省财政厅获悉,广东省近日公开了省直行政机关、事业单位2010年财政拨款开支的“三公”经费支出决算情况。2010年省级“三公”经费合计10.44亿元,包括出国(境)经费0.73亿元,公车购置及运行费6.59亿元,公务接待费3.12亿元。

  公开“三公”经费

  财政预决算的公开一直广受关注,特别是公车消费、公费出国、公务接待费这“三公”经费,因其特殊性,各界一直呼吁尽早公开透明化。近日国务院法制办发布的《机关事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也因其提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公布“三公”经费而广受关注。

  从今年开始,我国“三公”经费公开进展迅速。4月14日,科技部在中央部委中率先公开了“三公”经费,引起巨大反响。而根据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的要求,中央本级“三公”经费支出情况也于6月30日公开。而根据5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的要求,中央各部门也从7月开始陆续公布了本部门的“三公”经费。

  事实上,除了中央本级和中央各部门,地方政府“三公”经费公开也在国务院要求之列。

  7月,北京市政府在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北京市2010年市级决算报告中,就公开了2010年北京市级“三公”消费。而广东省财政厅厅长曾志权在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也承诺将在年内公开省级“三公”经费决算总额。近日,这一承诺得到了兑现。

  公车消费占比逾六成

  笔者昨日从省财政厅获悉,广东省直行政机关、事业单位2010年财政拨款开支的“三公”经费支出决算情况近日正式公开:2010年省级“三公”经费合计10.44亿元。

  具体来看,因公出国(境)经费支出0.73亿元,开支内容包括省直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务出国(境)的住宿费、旅费、伙食补助费、杂费、培训费等支出,包括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科技研讨会、海外经济交流合作、国际重大体育赛事参赛费用、文化交流和举办高素质人才海外培训等。

  公务用车购置费支出1.96亿元,开支内容为购置公务用车的支出(含车辆购置税),包括黄标车淘汰更新,执法执勤用车、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和一般公务用车车辆报废更新等。

  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支出4.63亿元,包括为解决工作人员因公出差、参加会议、开展调查研究及检查核查等业务过程中的交通问题所需的公务用车租用费、燃料费、维修费、过桥过路费、保险费等支出。

  公务接待费支出3.12亿元,开支内容包括按规定开支的各类公务接待(外宾接待)费用。包括国际访问、大型活动及外省市交流接待等。

  ◢链接

  粤连续4年压减省级“三公”经费

  据了解,近年来按照中央和省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的有关精神,广东省财政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连续4年压缩和控制省级“三公”经费支出:如2008年为筹集资金支援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压减5%;2009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筹集资金支持我省社会民生事业发展,省级除“保运转、保民生、保增长”外的一般性支出按10%进行了压减;2010年按2009年压减后的年度预算额再压减5%;2011年,为筹集资金落实省政府承诺的“十件民生实事”,在历年压支的基础上,省直行政经费进一步压减了2%。

  为了严格控制省直部门“三公”经费支出,在压减预算的基础上,省级还建立了严格的行政经费节约考核制度。省财政厅、省监察厅印发了《省直机关事业单位行政经费节约考核办法》,从2009年起对省直单位“人、车、会、接待、出国”等一般性行政支出实行“五个零增长”。每年考核结果不合格的单位,还由省审计厅对其预算执行情况进行重点审计。

  目前,广东省级预算用于维持政权运转的经费支出比重已从2006年的25.04%下降到2011年的9.25%。省级“三公”经费预算规模连年下降,党政干部因公出国(境)规模大幅下降,公务用车配置使用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公务接待工作也逐步规范,厉行节约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记者/卢轶 通讯员/岳才轩)

陶云江

editor

更多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