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本站搜索: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经费不足公车消费1/13

2012-07-20 15:25:00     作者:    来源: 新华社  我要评论

关键词: 三公;三公经费;公车消费;中国地震局;白景明;地震预测
[提要] 截至19日19时,中国地震局、审计署、国土资源部、财政部等92家中央部委在其网站上公开了2011年度部门决算及“三公经费”等情况。在中国地震局“三公经费”中,因公出国(境)支出决算639.74万元,占11.41%;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支出决算3562.93万元,占63.54%;公务接待费支出决算1404.76万元,占25.05%。

2011年中央部委“三公经费”情况(部分)

  截至19日19时,中国地震局、审计署、国土资源部、财政部等92家中央部委在其网站上公开了2011年度部门决算及“三公经费”等情况。 这是中央部门继去年首度向社会公开“三公经费”之后,第二次向社会公开“三公经费”预决算情况,并首次分部门公开行政经费。

  与去年相比,今年公开有哪些特点?百姓如何评价?未来我国“三公经费”公开之路将如何完善?据新华社电

  特点一 一天公开90多家,公开更加迅速集中

  与去年中央部门首次公开“三公经费”持续时间较长不同,今年各中央部门在19日当天“爆发式”集中亮相。截至19日19时,已有92家部委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开了部门决算及“三公经费”等情况。

  按照有关规定,今年6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2011年中央决算后,财政部要在20日内批复中央部门决算,中央部门收到财政部批复后陆续向社会公开决算。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指出,今年中央部门是在收到决算批复后向社会公开决算等相关信息,公开更加迅速集中。

  “同时同步集中公开,并且大部分出现在部门网站的显著位置,中央部门今年公开的态度更值得肯定,更显规范与及时,有助于公众更好了解情况,化解疑问。”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说。

  特点二 亮“细账”,更好地让百姓了解和监督

  查看已经公开“三公经费”的部门网站,一系列细化公开的举措引发关注。

  “与上半年公开部门预算一样,此次各部门决算公开不仅统一了格式,而且内容更加细化,普遍增加了部门职能、机构组成等说明性材料,有的还提供了一年来的事业成效,更方便公众对比了解情况。”白景明说。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在“三公经费”细化上亦有突破,比如详细说明了与“三公经费”支出相关的车辆购置数及保有量、因公出国(境)团组数及人数和公务接待等情况。

  此外,今年相关部门在决算公开的文字说明中增加了名词解释,对预决算、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方面的专业名词进行了说明,对“三公经费”、行政经费的概念进行了解释。

  特点三 行政经费首次亮相

  除了公开“三公经费”预决算,今年中央部门决算公开的表格也由2张增加到6张,内容更加全面。

  与去年相比,今年中央部门决算公开一大亮点是各行政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的行政经费首次向社会公开。

  财政部介绍,去年仅在公布2010年中央决算时向社会公布了中央行政经费的总数,今年在继续公布总数的同时,首次公开了各行政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的行政经费支出情况。

  不过,记者梳理各中央部门网站发现,在公开部门决算的部门中,并非所有部门都公开了行政经费。

  特点四 部门“三公”差异大

  目前各部门“晒”出的“三公经费”账单,从不足百万到超过20亿元,不同部门间差异很大。

  “部门职责不同,‘三公经费’会存在差异,这是正常现象。”白景明说,有的部门职能特殊,用车较多,如公安部,执法用车很多;有的代表政府外交活动很多,如商务部,出国费用会相对多一些,因此不宜直接就数字简单作比较。

  此外,不同部门人员数量不一,也导致“三公经费”产生差异,特别是实行垂直管理的单位,由于财政供养人员较多,其“三公经费”相对较高。

  百姓感受 “能公布是个进步,希望以后能省则省”

  随着中央部门的经费账单陆续公开,迎来的是公众的一场热烈讨论。今年的“三公”账单,百姓看懂了吗?是否满意?

  在迅速升温的网友评论中,有些网友说,“何时能从这些账单中看到每一笔支出?”“一次次的出国考察为了达到什么目的?”“这些钱花的是否必要?花的是否合理?”“花了这些钱起到什么效果?”公众更期待能看懂这些数字背后的深意。

  也有一些理性的网友希望“三公经费”规模有所缩减:“能公布是个进步,希望以后能省则省。”“不能单纯看费用多少,要看使用费用的合理性,必须花费的一千万元都没问题,不能花不该花的一分钱都是问题,要有严格的精细化区分。”

  “虽然与民众期待仍有距离,但可以肯定这个距离在不断缩小,随着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相信有一天‘三公’公开会符合中国民众和纳税人的期待。”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剑文说,“对于公众的质疑,政府应该采纳合理意见,并通过合理引导得到民众认同。”

  白景明认为:“公众的质疑说明对‘三公经费’的定义认识有不同,也说明‘三公经费’支出管理制度的解释有待加强。”

魏鹏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