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08 15:44:00 我要评论
来源: 新华网(两会中国网事)“半拉子”调查:为何总倒在彻查追责“最后一公里”?
新华网北京3月8日电(“中国网事”记者秦亚洲、周宁、朱薇、周蕊)“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加强行政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有关表述引起了网民强烈共鸣。
网民们反映,近年来一些经媒体曝光的违规违法事件,有关政府部门虽然成立了调查组,但是一些调查往往变成了“半拉子”:在向社会公布结果和真相上遮遮掩掩、拖拖拉拉,甚至不了了之,离公众期待的彻底查清问题、追责到底常常有距离。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梳理出一些引起全国关注的事件的“半拉子”调查,与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共话如何“将调查进行到底”。
“半拉子”调查三个怪现象
有网友总结了近年来一些“半拉子”调查的三个怪现象。
现象一:只打雷不下雨,说调查却没结果。投资87亿元的甘肃天定高速公路,通车半年就大修,此事经媒体曝光后,甘肃省成立联合调查组至今已近半年,仍然没有结论。
现象二:避重就轻、舍卒保帅。郑州市一经济适用房用地建起别墅群,当地官员质问前往采访记者“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郑州市政府成立的联合调查组,仅仅处罚了房地产开发公司,而对这一事件负有重要责任的郑州市的规划局、房管局等部门相关责任人却逍遥法外。网友们称这个调查组“罚商不罚官”。
震惊全国的罗彩霞被人顶替上大学事件,虽然有人被判入狱,但是大学招录环节和户口迁移环节相关人员未被问责,调查组的调查结论引起网友广泛质疑。
现象三:有耳听不清,睁眼看不明。去年4月,黑龙江省鸡西市发生一起矿难瞒报事件。新华社记者千里迢迢赶赴现场调查已经获得实证,鸡西市政府成立的调查组调查4天没有进展,而黑龙江省有关部门成立的调查组介入后一夜破案,证实矿难至少造成9人遇难。
“半拉子”调查的背后原因耐人寻味
“半拉子”调查往往会挑战基本生活常识和大众智商,调查结论也经常将社会悲剧演变成了闹剧和戏剧。政府成立调查组绝大多数是针对具体事件,时间应不需要太长。但是,有的调查组久久没有结论,有的是隔靴挠痒,更有甚者涉嫌隐瞒真相,其背后原因耐人寻味。
【网言网语】微博网友“天天下雨”说:“调查组已经成为个别地方政府应付媒体追踪报道、转移群众视线的挡箭牌,遇到采访就说调查组已经介入,请耐心等待结果。实际上就是拖延,把你热情磨完,耐心耗尽,现在社会热点此起彼伏,只要媒体不再报道,过几个月后,大家也就不再关注了。”
网友“方小晶”说,个别调查组出现了“老子调查儿子,舅舅调查外甥”的怪现象,这种“近亲调查”怎么能真正调查得下去?
【代表委员点评】全国人大代表康厚明认为,对一些牵扯面比较广、原因复杂的事件成立调查组,本来是政府了解真相十分有效的工作方法。虽然难以肯定是在保护谁的利益或者出于什么目的,但是,“半拉子调查”伤的是民心,损害的是政府威信。久而久之,调查组就会变成“狼来了”故事的翻本,其结论也会失去权威性。
全国政协委员谢德体说,近年来,网民用“躲猫猫”、“楼脆脆”等语言,来概括令人沉重的悲剧,实际上是对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半拉子调查”的调侃。讽刺之中蕴含着对“半拉子调查”的无奈和不满。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